“奋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系列报道之十三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记者 于博
沃野田畴起欢歌,振兴画卷次第开。“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组织强。”近年来,宝清县朝阳镇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在思想上再解放、在措施上再细化、在落实上再发力,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加快推进,在乡村全面振兴主战场上,大踏步走在前。
主题词: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特色产业,唱好兴村富民“重头戏”
朝阳镇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民。
推动“五良”融合发展。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11.8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53.6%。大力推广大垄密种植技术,打造全国高质高效千亩方2个、百亩方3个,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利用下辖八五二、八五三两个农场优势,全面开展场镇共建,打造垦地合作示范田,通过“统一采购、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托管土地1.77万亩,粮食产量增至近10万吨。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发展思路,放大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绿塔”“奎花”等鲜食玉米产业从小作坊发展到大企业,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每年加工生产鲜食玉米6000万穗,企业收入达1.2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8.9万元。鑫东旺山野菜加工厂和富晟堂中草药饮片加工厂,收购优质薇菜、蕨菜、冻青、贯仲等野生产品,经过精深加工,销往国内各大城市,企业年销售额达200万元以上,带动村集体增收13.74万元,带动村民增收30余万元,将不起眼的山野产品变成“致富商品”。同时,积极发展梅花鹿、大鹅等特色养殖产业,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目前,全镇11个行政村,有产业项目的村9个,占比81.8%,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的村10个,占比达91%。
发挥企业联农作用。积极探索“企业+农户”模式,推动海之坊农产品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由企业统一提供种苗、农资和技术服务,订单种植优品双色豆,每年带动村民增收8万元。多家鲜食玉米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种植订单,带动村民增收300万元,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主题词:强化长效管控,倡导文明新风,绘就美丽乡村“实景图”
朝阳镇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关乎农民福祉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民心工程。
补齐环境整治“短板”。积极争取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项目,多方筹措资金,硬化村内道路128公里,改造室内卫生厕所290户,铺设污水处理管网6.2公里,新建畜禽粪污收集点11个,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垃圾清理困难、污水随意排放、粪污无处堆放问题。认真落实“户分类、村收集、县转运”模式,组建15支清洁队伍,45名清洁人员定期对主干道路、农用道路等重点区域实行随脏随清、全日保洁,确保环境整治不留死角。
加速构建和美乡村。大力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以家庭为积分单位,通过参与村内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获得积分,换取生活物品。引导村民发挥“主人翁”精神,实现群众由“一旁看”转为“一起干”,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的转变。全镇成功评选环境整治“美丽庭院示范户”100户,选树“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打造“秀美田园景观带”2条,营造“比、学、赶、帮、超”氛围,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档升级。
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村级文化站和农家书屋阵地作用,精心组织开展“我爱扭秧歌”“雪地拔河比赛”“农家书屋+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同时,指导各村结合实际,充分征集村民意见,把村民集中反映、普遍认可的“门前三包责任制、文明治丧、婚俗改革、健康娱乐”等有效提议纳入其中,增强村民规范意识,明确村民日常行为,让移风易俗在耳濡目染中深入人心。实现村民兴趣从“酒桌、牌桌”到“广场、书桌”转变,形成“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氛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主题词:激活人才引擎,发挥“头雁”作用,打好基层治理“组合拳”
朝阳镇坚持强基、育才、善治多点发力,推进基层组织提升、队伍提能、治理提质。
深入实施“能人治村”工程。结合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储备工作,择优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22名。吸纳“绿塔”玉米产业带头人汪宇充实到党员队伍,让“能人”在村内有话语权、有施展平台,更好地促进村内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精准选派11名到村任职大学生到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直接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一线工作,为基层“壮马赋能”。
严格落实“红黑榜”考核。大力加强“领头雁”队伍建设,成立专项工作组,围绕乡村重点工作,按月全面考核各村成绩,系统检视各村“两委”班子履职情况,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倒逼责任压实落靠。培育省级党建示范点1个,县级党建示范点2个,评选头雁支部书记1名,及时调整撤换不称职村干部5名,有效解决村党组织“空转”,村干部“躺平”问题。
学习借鉴“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社会治理改革,构建镇级指挥中心、村级网格服务站、党小组“三级网格”体系,配备网格员87名。充分发挥网格员“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三熟”优势,做到民生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70余次,化解邻里矛盾、土地纠纷及困难诉求50余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