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织密民生“保障网”
//shuangyashan.dbw.cn  2025-04-09 08:24:14

来自新安街道“一社一品创特色,百花齐放激活力”的报道(上)

周春宇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编前话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随着社区基层治理不断深化、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也亟需创新。

  曾作为双鸭山市唯一入榜全省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单位,并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宝山区新安街道办事处,近年来不断探索社区治理机制创新,通过焕活服务阵地,创新服务品牌,织密服务队伍,打造“一社一品”新模式,让“最小单元”激发“最大效能”,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社区考察时强调。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宝山区新安街道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所辖6个社区的优势和特色,以“一社一品”为载体,积极响应群众需求,致力于解决居民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基层治理向精细化、精致化、扁平化转变,逐步建立起“党建引领为核心、服务平台为依托、居民自治为基础、全社会多元参与”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九久工作法”暖民心

  “小张快把盘子拿过来,红烧鱼出锅咱们就开饭,小王把生日蛋糕打开摆上桌,生日帽给老寿星带上。”日前,在新安街道西平社区居民曹大爷家中,充满着欢声笑语,厨房内香气四溢……这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上门给老人过生日时的温馨场景。

  “年纪大了,家里就一个人,啥时候的生日自己都忘了,没想到你们还惦记着,今个陪我过生日、陪我聊天,有大家在我一点都不孤单,太感谢你们这些好孩子了!”曹大爷感动地说道。

  曹大爷,老伴过世得早,且无儿无女。过生日对于年轻人而言,是稀松平常的幸福时刻,但对于他这样的独居老人来说,却成了难以触及的奢望。为了给像曹大爷这样的特殊群体送上温暖和关怀,西平社区创新“九久工作法”,为居民开展各式各样的贴心服务。

  “九久工作法”,量身定制服务方案,惠及九大类群体——及时调解,辖区内产生矛盾纠纷的家庭;孤独无依,亟需关怀的孤寡老人;行动受限,生活面临诸多不便的残疾人;秉持信仰,需特别关注的精神支柱的特殊党员;退役不褪色,为国家奉献青春的退役军人;身处困境,渴望阳光与关爱的儿童;求职无门,期待人生新起点的未就业人员;迷途知返,需社会帮助与引导的矫正服刑人员;默默奉献,支撑家庭的矿工家庭。

  通过实施“九久工作法”,西平社区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细致、贴心的服务,努力打造和谐、幸福、充满活力的社区环境,让社区成为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一老一小一困”送关爱

  这些日子,新安街道八营社区工作人员孙金霞与同事刘洪艳傍晚下班后,便来到七星镇小学门前,在这里等待学校放学后,领着一位残疾儿童到社区“两阳驿站”,对他进行课后辅导。

  这名儿童因患有听力残疾导致性格孤僻,又因其单亲家庭,母亲忙于生计,使他处于失管状态,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征得孩子家长同意后,社区工作人员每天接其放学,有针对性地对其辅导学习,同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情况都有所改善,家长十分满意。

  八营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一老一小一困”特殊群体,搭建以社区为平台、社区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党支部为补充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并与辖区农场联手加大民生改善和保障力度,与当地派出所共同打造“两阳工程”服务驿站,开展各式各样便民服务,真正让老有所养、小有所育、困有所扶。

  聚焦“老有所养”,托起幸福“夕阳红”。社区安排网格员定期入户探访,重点关注高龄老人、困难老人、独居老人身体状况,及时更新工作台账,提供文化助老、健康助老、生活助老等针对性服务。确保老人“时时有人护、事事有人管”。

  聚焦“小有所育”,用心呵护“花骨朵”。全面排查社区留守儿童情况,合理确定留守儿童被委托照护人。督促监护人每周和留守儿童、被委托人至少联系交流一次,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照护、心理、人际关系等情况,给予其亲情关爱。督促被委托人加强生活照料、学习监督、安全防护,特别要以防触电、防烫伤、防跌落、防溺水、防煤烟中毒、防交通事故、防动物伤害等为重点,切实保障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同时开展留守儿童课后辅导服务,提升学习能力,保障健康成长。

  聚焦“困有所扶”,织密民生“保障网”。聚焦困难群体,以“困有所助、难有所帮、弱有所扶”为目标,整合多方资源,常态化开展政策帮扶、生活帮扶、困难帮扶,推动全覆盖联系到户、服务到人,实现“人找政策、单一救助”到“政策找人、综合施救”的转变。对因残、因病、因灾、因学、因突发事件等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作者:    来源:双鸭山日报    编辑:安贺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