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奋楫前行勇争先
//shuangyashan.dbw.cn  2025-04-08 08:09:31

尖山区持续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在固强补弱中挖潜力,在加力提速中赶进度,在抢抓机遇中争红利。

  在全市上下竞相发展态势中,尖山区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释放中心城区比较优势,向项目要增量、向创新要动能、向环境要活力,保持定力、久久为功。
 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7.4亿元,对全市贡献比重由2022年的10.9%提升至15.7%,总量也由第四位跃升至第二位。

  A

  主题词:立足产业基础,推动招商引资双向深耕和项目建设靶向攻坚,以产城融合升级为带动,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之源

  将发展城市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挖存量与提质量并重,构建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7654”工作法为配套的精准招商体系。近三年签约52个项目,70%以上集中在康养、文旅、商贸等城市经济主导产业,项目落地转化率保持在65%以上,支撑利用内资年均增速达到53%。

  坚持对外招引和对内挖潜并举,引导现有建材、医疗、物流等领域重点企业增资扩产,催生“以商招商”项目占新引进项目比重超40%,实现了“双招双引”。
聚焦城市产业、城市更新、城市基础短板谋划推进项目建设,继2022年实现省级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后,先后实施省级重点项目19个,总投资45.4亿元,分布在数字化基建、循环经济、医疗保障、商贸流通、环境提升等五个领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城市保障功能。

  B

  主题词:实施创新驱动,统筹传统产业焕新和新兴赛道布局,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

  积极构建“政策赋能、平台集聚、主体培育”三位一体创新生态,牵头成立全市装备制造产业联盟,落实和出台支持企业技改创新政策30余项,兑现政策性资金1300余万元。
相继搭建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工研院技术转移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规模体量取得显著突破。

  近三年重点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5000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00万元,20余项新技术的应用场景、30余个新产品的市场投放、60余件专利的申请授权,让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出森柏岚图、长城电器等一批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黑龙双锅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佳电气、同心橡胶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批老企重新焕发生机,装备制造业产值稳占全市六成以上份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领跑全市,成为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排头兵。
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筑巢引凤,数字服务外包产业园建设、招商同步推动,不到一年便吸引6家企业入驻,业务范围拓展至呼叫服务外包、智慧矿山等领域,近200人涌入全新的就业岗位,年底可实现480座席满员运营,预计产值4500万元以上,为中心城区找到了发展的新优势。

  C

  主题词:提升服务效能,科学回答“企业要什么”和“政府做什么”,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

  先后推出“云办税”“注销智办”“个体工商户集中登记”“无感退费”等30余项创新举措,构建营商环境新高地,催生出年均16.3%增速的市场主体规模,让经济底座更加牢固。

  释放发展活力,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超5亿元。得益于瘦身、增肌,纳税主体规模较2022年增长31.2%,税收收入年均保持13%以上高位增长,民营经济对区级税收和非农就业贡献率分别达到91.4%、61%,税收占收入比重保持在76%水平,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历史性突破2亿元大关。
着力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创新推行“直播带岗”“政策在线答疑”等方式,累计化解企业用工缺口8300人次,员工半年留存率提升至65%。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搭建“政企银”对接平台,领导干部包企推进“双易贷”政策落地,建立新型政银保合作模式,为中小微企业争取融资2922笔9.4亿元。

  D

  主题词:持续集中发力,在全市转型振兴战略布局中找准定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加速

  培育新兴产业“源头活水”。以装备制造产业联盟为轴心,联合省工研院技术转移中心,构建重点企业出题、科研院所攻关、政府专项支持协同创新机制,重点支持智能矿山、锅炉、可再生设备等制造产业,壮大装备制造产业能级。提前研判应对数字外包服务产业迭代问题,推动数字经济从企业集聚向产业跃迁转型。立足城区老年人口基数大、收入稳定优势,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引导传统商圈开展适老化改造。在发展文旅产业和冰雪经济方向,抓好自身市场培育和服务功能完善。通过新质生产力培育,努力形成新兴产业蓄势聚能、传统产业焕新迭代的良性循环。

  激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聚焦2.4万户市场主体服务需求,向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效益,以重塑南北商圈格局为契机,打造沿河夜间经济带,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积极推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壮大金融“蓄水池”,提高企业融资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挥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效应,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在资金投入、产品研发、开拓市场上提供优质服务和政策支持,提升民营经济活力。

  实现政商关系“一衣带水”。持续构建为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企业之家”建设,推动涉企审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打造具有全市特色的数字服务应用场景,提升城市品质与竞争力。

作者:    来源:双鸭山日报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