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系列报道之十一
饶河县电商赋能农林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电商销售额连续两年分别实现10.34亿元、13.64亿元,纳税实现1192万元、1725万元。
全县现有百万级粉丝量主播团队17个、十万级超过100个,全产业链电商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
……近年来,饶河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大力发展电商产业,走出了一条以电商赋能农林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新路子”,并获得全省唯一一个全国农村电商“领跑县”称号。
提示词:选点突围,以电商为县域经济发展破局
以往饶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农林产品,因地域条件等限制,并未完全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发展电商产业恰恰能扬长避短,实现“优质农林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破解困境、逆势突围。
破解产业发展之困。把全域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开发作为核心卖点和金字招牌,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从价值链着手发展电商产业,以“三产接二连一”,从销售端入手,先把产品卖出去,解决生产端和加工端后顾之忧,反向推动产业链形成。
破解县域企业之困。饶河有41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多年来苦于销售问题做不大做不强,有的甚至面临生存问题。通过发展电商产业成功帮助企业解决了销售难题,为企业扩大生产、拓展市场、提高产值提供了动力。
破解人口人才流失之困。因为没有适合的产业,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多选择外出发展。电商产业既受年轻人热衷追逐,也不局限于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客观条件,有助于创业环境的构建和提升,吸引了大量青年才俊回乡创业,形成了带动效应。
提示词:科学谋划,创新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模式
强化顶层设计,结合区位、资源、人才等基础条件,认真对比分析、系统论证,科学确定发展模式。
国企运营。在已经成立电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国企泽饶公司作为MCN机构,负责电商直播基地运维管理,实现了“双手发力”。
全面服务。给电商企业和从业者提供优质的办公条件,在生产、运输、销售以及专业培训、法律金融咨询、公共品牌宣传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服务。
强化监管。规范电商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逐步建立“部门严格监管、权威检测认证、产销全程溯源、电商唯一渠道、担保背书、四项保险理赔、新品销完停售”的质量监管体系,解决市场信任问题。
补链延链。全域扩大种植、养殖、采摘规模和体量,重点培育和招引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电商适售产品更趋多元;积极招引包装物生产、冷链物流、数据服务等上下游企业落户饶河,补齐产业链条。
提示词:精准配套,搭建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温床
围绕最基本要素持续发力,为电商产业发展创造适宜环境。
建设电商基地。建设6300平方米集直播、选品、洽谈、培训等功能区为一体的综合性电商直播基地,设立饶河特产、关东民俗、俄罗斯国家商品馆等7个特色直播间,打造兼具仓储、分拣、包装和物流等功能的共享云仓。获评省电商发展卓越贡献奖和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降低物流成本。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和域外体验店、中转仓,实现当日达、即时达。组团与快递企业议价,实行“对上争取一点、企业少收一点、政策补贴一点”惠企模式,5公斤以下最多3.5元发送,实现了距离最远、邮费最低。
强化服务支撑。在生产、运输、销售、配送等方面全链条服务,让企业获得更多科学、自由定价空间,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供精准的销售数据,反馈消费者体验,提出产品改进建议。已经在佛山、杭州等地建设域外体验店。成功引进瓦利亚大豆制品、丰硕鲜食玉米、伟东天润食品等企业落户饶河。
提示词:放眼长远,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
着眼融合发展和长远发展,大力实施“电商引航、产业腾飞”行动,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产品供给能力。清醒认识适售农产品规模小、供应链不稳定现状,于春节后正月十一举办饶河县首届优质农林产品电商产业供应链洽谈对接会,包括农场、森工的县域内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展示15大类600余种产品,以强大销售能力转变农民传统种植思维,引导签约企业实现产品创新,完成签约订单11.4亿元。
打造电商品牌矩阵。从地理标志品牌、产品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三个维度,打造饶河大米、饶河杂粮、饶河蜂蜜、饶河山珍等农产品品牌形象。以泽饶公司为主体,注册系列农产品公共商标并授权企业、合作社使用,加大营销力度,提高知名度、信任度、美誉度。
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放大电商主播团队流量辐射作用,充分利用生态卖点和特色乡村短片,带动文旅宣传营销实现突破,让乐购之趣转为畅游之欲。全力推动跨境电商和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双向免关税,优化俄罗斯商品馆选品,为电商团队直播销售提供便利,全力构建“两买两卖”战略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