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系列报道之十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春光无限好,田间农事忙。随着天气逐渐转暖,黑土地迎来了繁忙的备春耕时节。宝山区大棚种植户纷纷抢抓农时,棚室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近年来,宝山区立足辖区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把发展特色棚室经济作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通过“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以蔬菜作物为主的全产业链条发展,全区累计建成棚室986栋,种植品种20余个,各类果蔬总产量2140吨,同比增长6.7%。
关键词:强化政策支持,助力棚室扩建
抢抓良机谋发展。积极抢抓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新建与巩固并重,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重点,按照“村申报、乡审核、区审定”基本程序,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实施了宝山村生态果蔬基地建设项目,投入资金669万元,实现反季节蔬菜产量提高400%。
助企纾困解融资。为确保蔬菜产业持续稳产保供,积极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作用,召开政银企对接会3次,为银企合作搭建坚实的平台,企业通过“双易贷”APP实现融资20余万元。
精准发力增效能。近年来,先后与2个育种团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把现代化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开展优质作物培育,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和设备,通过科学种植规划和精细的田间管理,温室大棚实现“一棚多季,一年多收”的高效轮作模式。2024年宝山村生态果蔬基地项目,实现营业收入32万元,村级分红12万元,为农户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强化入企服务,拓展农业空间
主动靠前强服务。以“店小二”式的服务理念,认真研究分析企业需求,变“被动等待申请”为“主动上前服务”,帮助企业办理前期手续,从登记申请、农业设施用地审批、备案审核等各方面对企业进行精细化跟踪服务,2024年,为辖区38个棚室建设代办相关手续。
示范引领助发展。积极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先后建立南瓮泉、新明等多个食用菌种植基地,积极引导他们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示范带头作用,参与全区产业发展,高质量推动全区特色种植业发展。同时,将大户、散户相整合,形成“抱团”式发展。
产销一体促增收。以订单式农业为农民吃下“放心丸”,以市场和龙头企业为牵引,整合供应链,打造“公司+基地+农户”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销模式。全区年产菌包1000万个,营收1000万元,利润200万元,使百余名转岗职工、无业人员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关键词:强化多方协作,拓宽销售路径
政企联动聚合力。依托毗邻“一市三区两矿”的区位优势,深化政企合作,强化跨部门地企协同机制。整合地方名牌产品,利用电商平台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2024年销往吉林省、辽宁省的农产品金额超过1000万元。
多措并举谋发展。借助春节、农民丰收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精心策划并举办多场农产品展销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哈洽会、农博会等活动,组织消费者体验采摘等,大力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动宝山农产品销售“出村进城”。2024年以来,先后组织9家宝山企业赴哈尔滨、广州、深圳等地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等产销对接活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有力助推区域农业产业升级。
做大“棚经济”文章。宝山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目标,持续为大棚经济“棚”勃发展注入不竭动能,使之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金钥匙”,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