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系列报道之七
宝清县努力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农田传来粮食丰收捷报,科技农业突破性飞跃,农村发展保持稳中向好,农民收入日益增加……广袤田野上的奔流涌动热潮,为“三农”工作注入澎湃动能。
一年来,宝清县铆足干劲、担当作为,以勇争第一的拼搏精神,统筹推进“四个农业”,全面加快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步伐。
关键词:强化稳产保供,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
坚决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落实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全力构建更加稳固、可靠、坚实、安全“大粮仓”。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2024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3.7万亩,连续3年实现稳定增长。
创新运用“财政资金+专项债+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完成增发国债、财政补助等6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新建、改造提升面积达70.22万亩,同步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7万亩,修复治理侵蚀沟54条,完成龙头桥灌区工程建设改造修复项目,粮食产能稳定在50亿斤以上。
投入1.2亿元实施农机装备升级行动,全县农机总动力突破11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9.6%。下拨防灾减灾资金180余万元,实施“一喷多促”87.4万亩,农业保险理赔1.38亿元,最大程度减少农业因灾损失。
实施“稳猪、强禽、扩牛羊”战略,出台大鹅产业扶持政策,年出栏生猪19万头、牛1.6万头、羊9.2万只、鹅90万羽,益生种猪繁育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
关键词: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农副产品集散地
充分发挥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优势,结合仓储物流等基础条件,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着力构建产加销一体化农业产业格局。
持续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高效作物种植,白瓜、鲜食玉米、杂粮杂豆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30.3万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任务通过中期绩效评估。
完成八大冷水渔业规划基地建设,养殖水面发展到5.7万亩,河蟹、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品养殖产量达200余吨,水产品总产量突破9500吨。不断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项目一期已达到试运营条件,获得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认可。
做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优链”,强力推进江浙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全县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7家(万里润达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全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位居全省第9,荣获“全国产业兴旺示范引领百强县”称号。
关键词:深化院地合作,做实科技农业大文章
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种在大地上,积极寻求与国内各大农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切实为“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牢牢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持续推动丰亨生物科技、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腐植酸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技术成果就地转化,腐植酸土壤调理剂系列产品产能突破200万吨,可满足东北三省地区劣质耕地改良之需。
采取“垦地合作+”模式,发挥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的智慧优势、科技优势,创制寒地抗倒伏早熟高产粳稻品系12个,并成功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
利用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的基础条件,不断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的合作,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先后两次赴中国农科院进行对接洽谈,双方达成了在宝清建立东北亚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共识,明确了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阶段性任务和具体推进措施。近期,研究在宝清建立东北亚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事宜。
关键词:实施“四大工程”,织密乡村振兴保障网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实施能人治村、能人驻村、能人带村、局企联村“四大工程”,全力破解乡村人才、资金短缺难题。
县财政每年额外列支1400余万元用于提高村干部待遇补贴,并给予村书记专属奖励、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保补贴、健康体检等待遇,切实提高村级班子干事创业热情。
选派57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打造建强组织、村屯治理、产业发展、矛盾纠纷调处等特色项目21个,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100余万元;推动各类产业型、电商型等能人带资金、项目到村发展,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1510余万元。
选派100家单位和101家企业与全县145个行政村结对联建,投入资金138.09万元,通过产业帮扶、项目带动等措施增加村集体收入43万余元、增加村民收入78万余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005万元,实施项目21个。
全面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重点打造县级和美乡村示范村30个,梨中村、东强村入选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村创建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