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系列报道之六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发展近郊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有效途径。
立足三个聚焦,实现三个转变。近年来,尖山区充分挖掘近郊乡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拓展现代农业服务城市功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聚焦农旅融合,实现“分散化”向“系统化”转变
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彰农,全面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大力培育休闲露营、冰雪旅游等新业态。
依托双兴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中整合双兴村、原鲜村、朝阳村以及周边旅游资源,推动双兴生态旅游区AAAA级景区达标建设,力争将双兴村打造成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双兴景区种植5300平方米花海,建设农业观光温室3栋1600平方米,建设景区道路500米,景区露营基地建设5.3万平方米,设立景区烧烤区,日接待游客可达1000余人。
重点推进城市近郊棚室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建设集游赏和经济功能于一体的农事体验采摘园,现已有120栋温室大棚,主要种植品种为棚室蔬菜、香菇、花卉、特色水果等。共有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以种植有机香菇、绿色蔬菜、绿色油豆角、草莓、葡萄、桃、蘑菇为主,以体验式采摘为主要销售渠道,让居民和游客在接触自然、体验农艺中调节身心健康,享受田园之乐。
关键词:聚焦品牌创建,实现“特点化”向“特色化”转变
叫响优质品牌,着重打造了“公立屯”香甜糯玉米、“农棵”笨榨豆油等特色品牌。统筹抓好品牌策划、宣传推介、市场开拓,不断扩大本地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安邦乡公立村众诚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针对土壤特性及气候特征,培育、引进“甜糯黏玉米”优良品种,把玉米深加工成为特色鲜食玉米,2021年申请了“绿色标识”并予授权使用。2023年投入衔接资金548万元,新建玉米加工生产线一条,购置全自动包装机、鲜玉米气吹剥皮机、鲜玉米切头切尾选等机、杀菌锅等设备。完成一座速冻、保鲜冷库及仓库的建设,建筑面积共1200平方米,并配套相应的制冷设备,现日产鲜食玉米15万棒。此外,开发了一系列相关的衍生产品,如玉米浆包、玉米面条等,进一步拓展了品牌的产品线。
安邦乡兴胜村经济合作社2019年成立兴胜农产品有限公司,主营笨榨大豆油,生产加工一体化。因产品选取本地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采用纯物理压榨工艺,无化学添加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家乡品牌。2020年注册“农棵”牌商标,当年投入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购置厂房1座,新增生产线1套。2023年对原有厂房进行了升级改造,购置比色计、天平、电炉子等设备,新增全自动化冷榨生产设备4台。现有冷榨、熟榨生产线各1条,冷榨油日产量可达1200斤,熟榨油日产量可达600斤。
为扩大市场影响力,尖山区注重产品的包装设计和品牌文化建设,打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包装和品牌故事,让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品牌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借助电商节、冰雪节、丰收节等活动,举办农产品展销会,邀请消费者品尝和购买,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公立屯”香甜糯玉米、“农棵”笨榨豆油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逐渐成为尖山区的亮丽名片。
关键词:聚焦产销对接,实现“传统化”向“数字化”转变
积极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构建“政府+平台+合作社”联动协作机制,联合抖音等电商平台开展电商直播和电商助农活动,开拓农产品销售新渠道。
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精准推送产品信息,提高销售转化率,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形式,促进农产品线上销售,让特色农产品成功打入北京、天津、上海等50余个省外大中型城市。
安邦乡公立村众诚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玉米种植面积4000亩,年销售玉米600万棒,年收入1500万元。2024年仅通过抖音平台销售玉米产品高达40万单,收入1200万元,线上收入占比80%,打破了传统产销结构的束缚,为全区农产品销售数字化转型树立了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