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记者 于博
看好自家地,守好饭碗田。2021年初,四方台区在全省率先推进“田长制”改革,得到国家发改委、省委的支持和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近年来,四方台持续深化“田长制”改革,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机制,坚持“多长合一”和“一盘棋”统筹,将14余万亩耕地划分为2.4万个管护地块,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使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耕地质量与耕地生态实现显著提升。
核心词:突出整章建制,以更高站位“促改革”
为顺应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规模化经营方向,四方台以“集成化、系统化、精准化、数字化、普及化”理念为引领,进一步完善“护土保黑”工作机制,持续拧紧各层级责任链条,强化村屯巡田处置、行业监管、措施落实,构建完善“分级管土、科学用土、分类治土、防污护土、全民爱土”体系。
通过“3+2”分级管理模式,采取“逐层分解、逐级负责”“属地管理、分片负责”相融合,按照各级田长、保护标准、实际经营人动态改变和保护边界、地块划分、承包权人常态不变的“三变三不变”原则,建立区、镇、村三级田长和镇、村二级网格员,实行土地承包者、实际经营者为地块“双责任人”管理制度。
聚焦黑土耕地与山、水、林、湖、草整体关系,从河长、田长、林长三级分设的82人整合到多长合一、一长多查的生态总长36人,进一步节约人力和行政成本,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通过探索“生态总长制”新模式,实行“一长统筹、三长衔接、多长合一、上下联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力求实现体制性重构和制度性重塑,大力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加固祖国北方生态屏障提供四方台方案。
核心词:坚持多措并举,以更广途径“谋增量”
2023年以来,四方台坚持“化零为整、攥指成拳”,通过修复边角地、机动地有效扩大农业面积1.6万亩,同时争取亚行政策性贷款,重点以土地生态修复为抓手,围绕太保镇双丰村周边及棚改腾迁土地,治理沉陷区废弃土地115公顷,新增耕地97公顷。
推动38处96.7034公顷废弃矿山纳入全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范围,通过有效综合治理,复垦土地35.55公顷,新增林地23.0293公顷,治理煤矸石107.25万吨,转型利用煤矸石41.38万吨;对1300亩采煤沉陷区耕地落图建档,以剥离土回填形式,分批治理,将低附加值土地“变废为宝”;对全区62条大中型侵蚀沟全面进行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7.45平方千米,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完成率达到158%,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得到全面深入贯彻,有效保护黑土耕地数量持续不减。
同时,黑土地产出的黏玉米、高钙果、大榛子、蒜苗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项目在四方台陆续投产见效,实现农产品初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核心词:筑牢生态屏障,以更大力度“保热土”
四方台利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机物料还田、耕地轮作、免耕播种、深耕深松整地等举措,连续三年深翻深松耕地达10万亩以上,有效提升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墒能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27万亩,占区永久基本农田81.2%。
以众筹、股权合作等方式整合各类资金设备,建立农机合作社,持续推广“机械化+数字化”“综合农事”等服务新模式,农机生产效能和管护水平有效提升,全区农业机械化率达98%以上。通过农业“三减”示范基地建设,三减面积达13%并逐年增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路沟、栽植拦截泥沙植物层等措施,遏制黑土耕地退化和肥力下降趋势,15度以上坡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全区土壤定点检测指标有机质平均含量由2021年的每千克44.14克提升到2023年的52.1克,黑土耕地地力进一步提升。
针对区域内存在双鸭山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隐患,引进浙江伟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从源头优化升级固废处理方式,解决垃圾渗滤液污染问题。同时,完成全市唯一的区级污水处理厂改造提标,争取专项资金用于推进4个行政村整村污水处理建设项目,确保实现全省“十四五”村屯污水治理目标。
核心词:创新资源利用,以更新举措“强管护”
四方台在全省率先探索黑土资源管理利用模式,努力做好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与农业生产、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统筹规划衔接。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加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在实施亚行土地生态修复项目过程中,将依饶公路、墨砾等项目剥离黑土一并进行收储,利用太保镇双丰村整村搬迁后的腾空土地建设黑土收储点,合理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水源地等敏感区域。聘请第三方对土壤进行种植土化验、评估、测量,对黑土进行确权,在黑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挂牌拍卖,实行黑土资源市场化交易。
同时,严格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将预防和打击盗采非法贩卖黑土行为纳入日常工作,建立黑土巡查台账,实施常态化监管。坚决堵住线下运输、贩卖、交易渠道,杜绝盗采贩卖黑土行为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