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集贤县集贤镇永发村党支部书记单艳敏
本报首席记者 杨昕宇
走进永发村村委会,伟人毛泽东的画像被醒目地挂在墙面上,配着高崖翠竹图,映衬得简洁的办公室豁然生动。村党支部书记单艳敏说:“这是我的情怀,传承伟人的革命精神。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不畏艰难,不浮躁、不张扬、不矫情,踏踏实实给老百姓办点事儿。”
这就是单艳敏给记者的第一印象。2021年,担任村治保主任一职四年的单艳敏在换届选举时,“意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集贤镇党委找她谈话:村里最近干群矛盾比较突出,你要有心理准备。
当上“一把手”之前,单艳敏在村里开了二十多年的小超市,每天人来货往,川流不息,超市就是村民们茶余饭后的“集散地”“休闲屋”,快言快语、正义豪爽、沙楞利落的单艳敏是村民公认的热心人。当选村官对单艳敏是“意外”,却是村民人心所向,镇党委殷殷所期。
“感谢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村里越是难,越是问题多,也越能锻炼人。”单艳敏这样向集贤镇党委立下誓言,“拼上一把,改变永发村面貌,不忘初心,不负生我养我的家乡。”
上任第二天,单艳敏就开始了走访。养殖户的牛舍、种田大户的地垄、“边缘户”的炕头……虽然大多数村民家里情况她心里都知道,但纸上得来终究不如走一遍看一看,更直观、更实际。
永发村是东北抗联打击日本侵略者重要战场的革命老区村,“在这个村里,理想信念是最强大的武器。只要有公心,啥事都好办。”单艳敏这样说。于是,三年多时间里,永发村有了“红色书屋”,建起了休闲广场,更换自来水设备,完成了路面硬化。
村里的老人们把永发村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过了年天气回暖,老人们天天都要在村里“逛一圈”。
“村里现在多带劲儿,多亏了‘艳子’。”老人们说,“村里越来越好,住在村里越来越舒心。既喜欢这里的环境,也不愿意离开这里的人,天天看着‘艳子’他们忙活,比城里有意思。”
“单书记能活络人,在她身边热闹,有事儿干,俺们都愿意围她身边。”在村民们眼里,单艳敏魅力十足。
从上任村官开始,单艳敏就养成了“习惯”——村里年年都得干点啥。今年修路、明年治水、后年栽树种花,“就像过日子,天天得有变化,年年得有新气象。”单艳敏说。
“她是真把村里当成了自己家”“啥活都抢在前干,别人挣工时,她白奉献”“村里真得是她这样能张罗事的,要不越来越落后”……
说起单艳敏,几乎每个永发村人都能说一说印象,讲一段故事,勾勒出那个认真负责、勇于任事、一心为民的身影。村里人提起单艳敏,都会亲切地称她“艳子”“艳姐”。
不光热心直爽,单艳敏脑子里的道道也多。永发村现有耕地26550亩,但十几条田间道从来没修过,每到农忙时就给村民添堵。有啥办法解决呢?单艳敏抓住了某省级大项目施工占地契机,连续几天到施工单位找负责人,“俺也不要别的,就是拆临时路剩下的沙石能给村里留下不?老区村,困难啊,帮帮我们吧!”修路沙石有了,单艳敏带头以“义务工”的形式,带领村“两委”成员、党员冲上一线,整整一个夏天,完成整修田间道路。大车小辆进地出地方便了,村民们高兴地夸她:“老爷们没干成的事儿,她给干成了,厉害!”
村里的自来水用了二十多年了,水龙头里放出来的都是“黄泥汤”,做出来的饭又黄又腥。怎么解决?专业机构的意见是“整套更换”。钱从哪来?政策有没有?单艳敏动起了脑筋。
正犯愁,接到镇里开会的通知。单艳敏灵机一动,心里算开了小九九。杀鸡炖肉煮饭打包,进会场前,单艳敏把“心情”送到了镇里的食堂……当天下午,镇领导给她打电话:“食堂里的‘怪味饭菜’咋回事?单书记你这是‘将’了我一军啊!”
当年秋天,在县水务部门和集贤镇的支持下,永发村自来水项目开工。新打深水井、加装过滤器、重新铺管道……永发村自来水恢复了清澈甘甜。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在单艳敏的工作日记里,写着这样一段话:“再没有一个使命比带领全村的老百姓走向繁荣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全村一起振兴更崇高。”
单艳敏上任时,村民对集体机动地发包的事意见很大。这件事处理不好,既伤村民的心,也会散了村“两委”的魂,更会成为村集体身上难以愈合的“口子”。
单艳敏召集了全村的党员和村“两委”成员开会:“为什么这么多年,村民们一直有意见?因为他们对我们村‘两委’有意见,他们对村务监督有意见,他们对这件事上以往的做法有意见。如果我们不能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机动地发包的事儿,那村里其他的事儿我们又怎么能做好呢?我们还能拿啥去让老百姓认可呢?”
在她的主导下,永发村机动地全部实现国有资产平台交易,村集体收入也水涨船高。
有了这样的工作态度,老百姓的心气自然就高了,对单艳敏领导下的村“两委”认可了,对村里的事也愿意参与了。几年下来,永发村鱼水相宜,干群相济,和谐的干群关系重新回到了村里。
“真是服了单书记的气魄,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集体有了积累,村民有了心气,永发村的发展自然就驶上了“快车道”。
于是乎,永发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了,村民休闲有了去处;村容村貌整治了,一面面文化墙装饰着全村上档次,村民就像搬进了新家,看哪都舒心;红色书屋受宠了,成为村民群众文化“加油站”,种地养牛有啥弄不懂的,都愿意先到农家书屋翻翻书、找找原因;村规民约制定了,事事讲互助人人讲礼貌,文明新风尚引导村民走向新生活……
一天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形象。村民的茶余饭后,念叨的是“艳子”的好,惦念的是“艳子”的累,期盼的是“艳子”接下来会带村民怎么干。
这就是单艳敏,巾帼不让须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