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杨军
让民生保障更有“力度”,让为老敬老更有“温度”,让为民服务更有“厚度”。
近年来,我市高举改革大旗,增强改革担当,在把握稳的要求、找准进的方向、锚定高的目标中,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坚持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公共服务等职责,因地制宜推出更多暖民心的举措,持续筑牢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创新社会救助保障,兜底保障得到新提升
做好“惠民式”压缩审批时限。按照市政府9项惠民措施工作要求,市民政局优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环节流程,将审批期限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工作日,完善全市救助对象认定的标准、条件、程序,对符合社会救助政策的人员及时纳入保障范围,为全市6.2万户困难群众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开展“沉浸式”救助政策落实。从“政策我讲你听、你问我答”“被动式”到“政策你讲我听、我问你答”,为全市150余位基层民政工作人员讲解惠民政策,保证政策落地见效。
开展“跨界式”临时救助帮扶。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打破临时救助地域界限,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害性困难导致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群众,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的限制,实行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对正在申请低保的贫困群众采取先行给予临时救助,及时解决因病、残、学而导致的刚性支出大、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员,发挥保民生、托底线、救急难作用,打破群众救助政策信息壁垒,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救助政策。
关键词:推进多元化养老服务,养老服务取得新成效
推动机构服务“多样化”。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医养康”服务,为老人开展日常护理、失能康复、健康管理、中医保健等医养服务,提升了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融为一体,满足了老年人健康需求,提升了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推动社区辅助养老“多样化”。推行“互联网+养老服务”,整合社会资源,以“互联网+养老”为纽带,以社会力量为支撑,延伸居家养老服务终端,推行“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整合专业家政、助餐配餐、志愿者等线上线下资源,实现供给商线上供需对接。
推动居家养老“多样化”。市民政局聚焦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以点带面进行适老化改造,有效改善了老年人居住条件、降低了老年人在家中发生意外的风险,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安、老有所乐。
关键词:推进移风易俗改革,婚丧习俗取得新进步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微信、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及乡村大喇叭等播放遏制高价彩礼倡议书、操办规范宣传单,宣传移风易俗婚姻新风尚,引导树立正确婚恋观,自觉遏制陈规陋习。
推行节地安葬。市民政局积极谋划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打造集绿色、环保、人文于一体的公益墓葬区。墓葬区采用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多种节地安葬形式,契合不同逝者家属需求。
提供代祭服务。“互联网+殡仪服务”推动殡仪服务创新,提升殡仪服务便捷化、专业化水平。推行的“云祭祀”服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群众只需通过微信公众号就能随时随地参与祭祀活动,无论是身处异地还是因故无法亲临现场都能通过点亮蜡烛、献花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关键词:开展数据信息比对,助残服务取得新突破
强化残疾人“两项补贴”数据对比。市民政局与人社、疾控部门对接,及时开展相关数据比对工作,对存在工伤护理和本地户籍异地死亡等情况须及时作停发处理。与公安、卫健、人社开展数据共享比对,推进残疾人补贴制度与相关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制度有机衔接。
强化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管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的作用,依托多部门数据信息,推动基层民政助理、网格员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开展辖区内残疾人生存认证,对不再符合相应保障条件的人员及时停发,做到“应退尽退、应保尽保”。
强化数据运用提升助残服务水平。市民政局积极用好数据比对信息,通过乡镇(街道)、社区对本辖区内残疾人需求进行全面统计,市民政局同各县(区)助餐服务点进行对接,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主动送餐上门服务,为残疾人生活带来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