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县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激发社区新活力
记者 王博
周五晚上六点半,身着运动服的小孙准时出现在友谊县繁荣社区“石榴籽家园”党群服务中心。今晚是他的放松日,忙碌而劳累的一周后,小孙和他的小伙伴相约到这里打乒乓球。“我家住在和平小区,附近也没有什么娱乐场所,想打个乒乓球还要四处去找场地和设施,现在好了,想打球直接来社区就行,不仅离家近,环境还非常好。”小孙说。
据了解,新成立的繁荣社区“石榴籽家园”党群服务中心共2层,建筑面积576平方米,全部为居民活动场所。打造了党建文化长廊和红色记忆收藏馆,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心内设红石榴大舞台、红石榴跃动驿站、新新职业驿站等12个功能室,最大程度激活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布局。
繁荣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丽娟说,今年他们将原有的办公楼进行改造,以“去柜化”提供“零距离”服务,让居民办事有章程,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发挥有舞台。而且,为了解决上班族、年轻群体工作日不便参与社区活动的“痛点”,他们建立了阵地预约共享机制,探索开展“周末社区”“八小时外”服务模式,在非工作时间、节假日向居民开放,最大限度提高党群服务中心使用率。聚焦“微”阵地——让美好生活“可圈可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社区工作的奋斗目标。
今年以来,友谊镇重点围绕基层治理、网格服务、纠纷调解等工作,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创树“友谊红·五社红”党建品牌,打造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辖区内设立“友小驿”微驿站38处,配备工具箱、医疗箱、便民座椅等用品,制定了《友小驿服务指南》和《事项办理登记簿》,满足群众步行15分钟内政策咨询、帮办代办、矛盾纠纷化解等需求服务,将党群服务阵地多点开花、分散布局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就近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功能优势,让居民感受到“家门口”的党建温暖。
“我们小区楼下就有一个‘友小驿’微驿站站点,有什么事儿找社区,下楼就能办理,特别方便,而且社区还有一个‘四单’服务,有问题和社区说,马上就能解决,这帮小孩可好了。”学府社区居民王大爷竖起大拇指赞道。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小区居民,友谊镇提出“四单”机制,即: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全覆盖收集群众诉求,全要素整合资源,全方位提供服务,全链条考核评价,营造了“党建引领、志愿先行、合力共治”的基层治理良好氛围。目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政策宣传100余次,收集并解决社情民意287条。聚焦“微”民生——让为民服务“有度可循”
“能不能增设路灯?能不能在小区安几个便民座椅?能不能给我们搭建个自行车棚……”在社区开展社情民意收集活动中,居民代表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面对居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友谊镇积极响应,经过多次现场考察、实地调研,将居民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经集中研究决定后,上报“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建设。截至目前,成功推动11项“民生微实事”项目落地生效,为居民安装便民排椅48个,太阳能路灯82个,太阳能庭院灯14个,便民壁椅130个,安装健身器材1组8套,棋牌桌椅20套,搭建自行车棚1处。
据了解,“民生微实事”是友谊县连续多年创新推出的惠民举措,由县人大常委会把为民服务解难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大代表“进社区、回选区”收集上来的,且纳入不了县政府统筹安排的,百姓高度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受益面广,困扰群众生活,亟待解决,所需资金在3万元左右的项目作为“民生微实事”项目,县政府拨付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实施,多年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
友谊县依托“民生微实事”项目,以“短、平、快”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关系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实事,切实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赢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辖区张大爷说,“我家之前那片没有路灯,晚上走路心里没底,向社区反映后,为我们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这回晚上走路再也不怕看不清磕了碰的。还有小区内这些排椅、棋牌桌,都是社区新给我们安的,每天都有人在这玩,可真是为居民办实事了。”赋能“微”力量——让基层治理“沃土生花”
“李大娘,你干啥去啊,着急忙慌的。”
“我去社区一趟,这不前段时间我家棚顶漏水,楼上还没人,后来我就去找社区,社区给我联系的民警和自来水公司,又找的楼上住户,现场棚顶漏水的问题解决了,正好今天赶上社区有志愿服务活动,我也去凑个热闹,看看怎么回事儿。”
友谊县始终坚持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调动共驻共建单位、物业公司、业主代表、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常态化参与社区各项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居民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将基层治理由“社区事”变成“我家事”。
“我们还将继续发挥‘@家服务’平台作用,发挥‘五方共议’机制、‘友谊大妈团’‘大姐说事议事办事’作用,由点至线到面多元化服务辖区居民,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助力基层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友谊镇党委书记陈晓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