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博 首席记者 杨军 杨昕宇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江面上时,渔民们便驾驶着渔船,迎着微风,驶向江心,他们熟练地撒网、收网,动作娴熟而有力,随着渔网渐渐收拢,水面上泛起一片片涟漪,鱼儿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乌苏里江的富饶。在一条渔船上,让人看到了四排赫哲族人的“前世今生”。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曲《乌苏里船歌》唱响大江南北,让“渔猎民族”——赫哲族的风情传遍了千家万户。
世居三江沿岸的赫哲人,一年四季与水相伴,以渔为生,他们与乌苏里江的每一次搏斗,都是与自然的对话,也是与生活的博弈。过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艰苦的生产条件下,智慧的赫哲人就地取材,制作出多种类型的捕鱼工具,并根据鱼的不同习性,设计了大小形状不一的工具,练就了驾船跟踪、飞叉捕鱼、守冰待鱼等高超的捕鱼技巧。
“现在我们四排赫哲乡七十岁以内的几乎都在赫哲风情园景区里工作,做保安、保洁、环卫等工作”四排赫哲族人毕秀兰说。
“我们原来靠水吃水以打鱼为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荒种地,现在我们村除了小部分职业捕鱼,其余都靠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像我们家的农家院不仅接待过省领导,还接待过不少明星在我们这录制节目呢!”说起现在的生活变化,毕秀兰的丈夫候佩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传统渔业捕捞向渔农并重转变,进而发展至旅游产业引领、多业并行的飞跃式进步;从最初的地窨子、马架子到泥草房、砖瓦房再到二层楼、花园式民居,自来水、抽水马桶、地热取暖的普及,居住条件持续优化……在当今乌苏里江的渔船上,赫哲族人不仅从事捕鱼活动,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从第十二届乌苏里江开江民俗文化节的圆满召开,到即将召开的黑龙江省首届边境(界江界湖)旅游联盟大会暨双鸭山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大会,饶河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展现了饶河县以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赫哲族人借助旅游业的发展,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让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乌苏里江的一条渔船,见证了四排赫哲族人的捕鱼生产变化,也见证了饶河的发展。在四排赫哲族乡风情园中“航行”的乌苏里船歌文化记忆馆这条“赫哲渔船”,不仅是一条“捕鱼”的船,更是一艘引领饶河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巨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