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撮罗子”见证赫哲人新生活
//shuangyashan.dbw.cn  2024-08-19 08:35:58

首席记者 杨昕宇 杨军 记者 李莹莹

  在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生活着古老而神秘的渔猎民族——赫哲族。

  20世纪50年代,赫哲族人下山上岸建村定居。放下鱼叉猎枪,走出深山沼泽,迎接“新生”……赫哲族人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8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四排赫哲族乡四排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高大宽敞、窗明几净、功能齐全的乡村新居,生活在这里的赫哲族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赫哲族老人侯佩新家的院子里,一座尖顶的白色建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侯佩新告诉记者,这是赫哲族人过去打猎居住的“撮罗子”,是一种用兽皮、树皮、树枝等搭建起的原始建筑。“现在‘撮罗子’早就成了历史啦,但为了保留我们民族的文化,也是让游客了解我们赫哲族人民俗,就在院子里建了一个,让游客参观。”侯佩新说。

  “过去在深山打猎,住在简易的‘撮罗子’里,冬天取暖靠架火堆。”73岁的赫哲村民毕秀兰说,现在的居住条件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房屋坚固明亮,水电网都通,设施齐全。

  四排赫哲风情旅游区工作人员颜令楠介绍,“撮罗子”又称“斜仁柱”或“撮罗昂库”,是赫哲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撮罗”是“尖”、“昂库”是“窝棚”,把两种名称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也是“撮罗子”最主要的特征。“撮罗子”一般选址在地势较高、阳光能照射到而且水和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处。其盖造方法是用三五根约碗口粗细上有枝杈的木杆,相互交合搭成上聚下开的骨架,然后再用30根左右木杆搭在骨架之间捆绑固定,在南面(或东面)留出门,即基本成型。木杆搭起的只是“屋架”,外面还要覆盖才能遮风挡雨。按照季节的不同,分别用桦树皮、草帘子和犴、狍等兽皮,做成自上而下一层压一层的围子,绑在木杆上,门帘则夏用草或树条编,冬用狍皮做成。

  颜令楠告诉记者,按照赫哲族习俗,“撮罗子”内的空间一般高约一丈,地面直径三米到四米之间,中间点火堆,四周为生活休息区域,而且“撮罗子”内的方位也有等级区别。“在赫哲人的习俗里,以北为尊、以男为尊,北面最为尊贵,平时只有男主人和男性贵客才能在北铺坐卧。火位两边的位置以右为上,儿子婚后与父母同住时,小两口只能住左铺,而且睡觉时应是男在北妇在南。”颜令楠说。

  相对于以往,现在饶河县赫哲族人生活幸福美满。

  作为全国仅有的三个赫哲族乡之一,四排赫哲族因“一首歌”“一条江”而广为流传。近年来,饶河县全力打造赫哲风情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实施建设“乌苏里船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塑造“蜜淌乌苏里·鱼跃赫哲乡”旅游IP形象,逐步叫响“山高水碧听船歌,蜜醇玉润看赫哲”旅游名片,“看赫哲到饶河”成为广大游客共识。四排赫哲乡成为落实“大力发展边境地区特色文化旅游”的典范,走出了一条兴边富民“新路子”,赫哲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伴随着赫哲人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撮罗子”曾一度消失在赫哲人的生活中。但随着赫哲族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新生赫哲人又重新把民俗风情再现人间,“撮罗子”也从“房屋”转型成了“文化”,成了赫哲族的形象代言。

  不只是“撮罗子”,鱼皮画、伊玛堪、嫁令阔等赫哲人独有的民俗文化也都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四排赫哲乡优质的生态康养游、非遗体验游、特色饮食游等旅游项目纷纷“落地开花”,让赫哲人的日子越来越好,美丽的赫哲乡村也更加迷人。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