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集贤县升昌中学教师布秀梅
张淋心 本报首席记者 杨昕宇
从2024年暑假向前算起,描述集贤县升昌中学教师布秀梅的写法至少有以下几种:“教龄31年”、“农村教育一线31年”、“班主任岗位31年”等等。
布秀梅自己说:“到两年后退休时,我正好带出11届学生。坚守三尺讲台,连续担任11届班主任,这种经历让我骄傲、自豪!”
1993年,布秀梅初登讲台,从“学者”转换为“师者”,青葱少女极力想在孩子面前竖立起“威严”的形象。可惜,二十多双天真、亲近、懵懂、求知的眼睛,顷刻间融化了她刻意伪装出来的“冰冷”。
“孩子们的清澈无邪,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布秀梅记忆犹新。“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这是“有志者事竟成”的英文说法。从一句话开始,短短一堂课,布秀梅和孩子们结成了朋友。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每一届学生,不管多少人,与布秀梅友情都从一堂课开始,直至永远。
“农村的孩子不容易!几乎都存在‘留守’‘单亲’‘贫困’这些因素,家长不重视教育、不关心孩子学习的现象很突出。所以孩子成绩几乎全靠老师、学校想办法。”作为一名班主任,布秀梅对班级里的孩子无论成绩好坏,都多一份理解,更多一份责任。
“英语这门课,不论是小学的启蒙时期,还是在以后的各个阶段,‘主科’的属性都不会弱,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都非常直接。所以我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教学上比较严。”布秀梅说。
每带一届新生,第一学期的教学,布秀梅都从“打基础”开始,“有的孩子起点‘非常低’,几乎等于‘零’,要想达到我要求的‘高’很难,怎么办?必须从‘基础’学起。”布秀梅说,“农村的孩子成绩低,只是之前‘疏忽’了,精力没有放到学习上。所以我的教学进度、难易程度一定是‘从后向前’来进行。反正在我的班上,不能落下一个学生。”
简单的几句话,记者感受到布秀梅的负责,对自己,更是对学生。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她从来不使用“差”“笨”这样的字眼。这或许是布秀梅的习惯,但更显师德。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布秀梅深谙此道。她深耕课堂,全身心地投入,每一节课都精雕细琢。她对新课标充满兴趣,不断探寻好教法,课堂上,她注重激发孩子活性,课后,她要求学生反馈、反思,处处体现高质、高效。她的课堂上,生动有趣的语言层出不穷,形象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们经常醉心于课堂,舍不得下课。
布秀梅常和同学们讲:“观念影响行动,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她说,“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你学什么都会特别快。”学生们在她的影响下,学会了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养成了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习惯,变得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布秀梅引导学生成立互助学习小组,设立了“比赶帮”专栏,不但迅速提升了全班的学习成绩,还让学生变得更加乐于助人。
布秀梅喜欢家访。她说:“相对城区学校,这是我们农村教师独有的优势和传承。”
农忙时节,班上几个学生缺课,她和丈夫开着车找到田间地头,把帮忙种地的学生“抓回”班级。看她黑着脸,家长满脸陪笑;有几个学生家里困难,在学校“厌食”,她趁班级里没人时,在学生书包里偷偷放点现金、塞几张饭票;有时学生学习压力大,情绪烦躁,她说“享受成果当然快乐,但努力的过程更加美丽!”;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她鼓励:“每个一百分都是一百个一分组成,我们先从一分做起。”她激励学生们:“今天多学一点,以后可能就会多一个选择。”
师泽如光,虽微致远。31年班主任,布秀梅一路谱写芳华,桃李满天下。
师者,以德而耕,收获山河。31年扎根教学一线,她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教育系统市县两级荣誉称号“大满贯”得主,市级骨干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县级教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等身。
她说:“我喜欢这份职业,喜欢我的这些学生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