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7月8日讯(记者王博)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友谊县以学党史为基础,以悟思想为根本、以办实事为重点、以开新局为目标,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坚持以服务民生,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主线,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心,见真章出实效。
办好为民实事,紧盯重点纾民困。坚持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实事入手,紧盯民生领域问题。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六清一修一改一建”专项行动,凝聚县场合力,共清理大型垃圾堆1862个,转运垃圾1.4万吨,开展路面周边环境管护836公里,清理边沟252公里,清理柴草垛395处,清理畜禽粪污3706吨,清理残垣断壁1000平方米,使得城乡旧貌换新颜,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得到了县场广大职工群众的充分认可。
同时,开展了救助保障、教育整治、医疗服务、社会治理、脱贫攻坚问题整改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各部门、各领域结合工作实际,坚持突出重点攻坚,确保为群众办实事见成效。
办好惠企实事,精准服务纾企困。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打破常规,推荐优秀民营企业代表人士担任工商联主席。先后组建成立了由9家大米加工企业参加的友谊县大米商会和11家玉米烘干企业参加的友谊县玉米烘干商会,通过有效整合积极破解了友谊县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存在的大单接不了、品牌树不住、产业做不大、产业链集群形不成的发展难题。成功注册了“友谊大米”“友谊大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品牌增值,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全面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活力,提高全社会对企业家的重视程度,设立每年的5月28日为“企业家日”,也是全省首个创立“企业家日”的县。这既是该县“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务实之举,也是新时代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
启动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专业技术和高层次人才23人,先后与中科院工程所、哈工大、东北农大、八一农大、黑大、哈商院、广州仲恺农学院等11家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7份,组建科技研发团队2个,建立产业联盟4个。该县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县之基、发展之本、转型之要,大力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工程,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服务,保证各类人才育得强、用的准、留得住。前不久,县委书记率队走进哈尔滨商业大学,开展引才推介宣讲活动,传递了友谊县委县政府招引人才的态度和决心。
办好“政务”实事,持续创优纾“环境”之困。营商环境是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友谊县紧紧围绕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目标要求,深化拓展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和服务对象有更多的获得感。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企业开办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压减至75个工作日内;大力推进行政审批信用承诺制嵌入流程再造,278个政务事项办理进入“秒批时代”。64件“一件事”集成服务事项可在政务服务大厅办理。
创新实施首席服务员制度,“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对首席服务员进行升格配置,实行“一把手”工程。52名首席服务员、127名服务工作人员精准对接企业所难所需所盼,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和“1+1”双配置的服务模式,主动为全县736家企业和5199户个体工商户提供“私人定制”的“特色套餐”,补足服务“断档”和“盲区”。截至目前,已解决各类难题64个,各项服务6200余人次,真正做到了服务“点对点”“心贴心”,有效培育和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立足当下、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友谊县正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为群众办实事的成果,用党史学习教育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大力推进县场共建融合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办好“筑巢”实事,政策扶持纾“才”困。友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视人才为“第一战略资源”,并以急需、紧缺为导向,研究制定了《友谊县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友谊县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细则(试行)》,在政治待遇、安家补助、生活补贴、配偶就业、奖励激励等多个方面作出保障,为人才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政策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