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我市粮食产量保持“十七”连增
//shuangyashan.dbw.cn  2021-01-06 08:11:35

调优结构 科技引领 精细管理 颗粒归仓

  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去年,我市克服了自然灾害多发、农产品市场复杂多变等多重挑战,农业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好成绩,全市水稻、玉米、大豆产量均要高于常年,粮食产量保持了“十七”连增的态势。

  2020年是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从疫情期间备春耕,到台风汛期战秋收,全市的农业生产遇到了“台风天气土壤湿度大、大型机械难进地,农作物倒伏、收获速度慢,机械改装任务重,粮食烘干时间变长、收储保管难”等一系列困难。面对风险挑战,我市想方设法、多措并举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安全。

  一年来,按照实际特点,全市各级涉农部门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区域布局趋于合理。调优“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扩大鲜食玉米、杂粮杂豆、食用菌、中药材等高质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坚持绿色兴农,打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天然富硒“四张牌”,在提高粮食单产、提升粮食品质上下功夫。

  高质量备耕、高标准春种。春耕前,提前释放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信号,引导农民合理调结构。面对疫情防控关键节点,农业技术人员不能下一线面对面指导、农民不能集中组织的新形势,市农业农村局通过组建微信群、印发通知等形式强化工作指导,给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出多封公开信。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充分运用微信、抖音等新手段,开展网上指导、网上订购、网上培训,确保了备耕工作的顺利进行。

  精细化田间管理、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夏季,市农业农村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组织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严把农时和作业标准,全面加强田间管理。增加旱田铲趟次数、提早施肥、喷施叶面肥;对水田合理施肥、间歇灌溉、提温促长。面对秋收这场“硬仗”,市县乡三级涉农部门成立专家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抗灾抢丰收,提高机收效率,确保颗粒归仓。

  我市能取得粮食连年丰收,还得益于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等传统观念正在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一套更积极、更长远、更科学的粮食生产体系,进一步夯实了全市粮食生产基础。

  近年来,我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压实稳定粮食生产责任,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科技推广等项目重点向产粮区倾斜,大力推进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示范推广先进培肥技术,提升耕地质量,拓展粮食增产的潜在空间,确保了口粮供应充足有余,实现粮食生产能力可持续增长。

  “我们不断优化耕地质量,开展了秸秆还田、高效节水建设等工作,耕地质量不断提升,产粮能力越来越高。”饶河县万顺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费占路说,有了高标准农田,如今生产水稻比过去节水50%,亩均产量提升约30%,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费占路的经历并非个例,科技元素的注入为合作社粮食产业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产量的增加,更有综合效益的稳步提升。

  曾经“看天吃饭”,如今依靠科学技术。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强化科技服务指导,注重良种良法配套,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将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与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遴选一批粮食生产主推技术,加强良种繁育、提纯复壮,建设水稻、玉米种植基地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基地,重点推广产量稳定、米质适口性好、抗病性强的品种,实现优良品种全覆盖。

  与此同时,我市还大力推广水稻大棚钵育摆栽、水稻节水增效、玉米大垄双行、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等16项栽培技术,使高效栽培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集成运用有机肥替代、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深施肥、水肥一体化、喷头体更换、农牧结合等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充分挖掘了科技引领带动作用,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作物,依托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如今,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为新技术的普及做出不懈努力。同时,农业农村部门还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及时掌握灾害天气的发生、发展、强度、范围及危害,制定应对各类灾害措施和系列方案,有效保障特殊之年口粮绝对安全。

  今后,我市将继续加快推动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行动,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信息监测网络,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让科学技术成为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也让全市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基础更牢,能力更强,效果更佳。

  记者 董力刚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