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一段支边路 一生饶河情
//shuangyashan.dbw.cn  2020-12-04 08:24:06

——记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支边支教志愿者赵禹涵

  饶河是她生命中一个站点。她把在饶河的点点滴滴永远铭记于心。

  温馨的同事,淳朴的学生,憨厚的家长,就像是脑海里的幻灯片,一幕幕在不停地闪过。

  她在这里成长,饶河是她的第二故乡,永恒的怀念,在这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她重返大学的源泉,乌苏里江是她魂牵梦绕的一世情怀。

  赵禹涵,2020年9月升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同年休学一年,秉承着团省委的号召,来到耳熟能详但又陌生的乌苏里江畔,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支边支教志愿服务,来到饶河县小佳河镇小学。这里是她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的小佳河镇,这里是她一展胸中所学的舞台,这里终将是她生命中永不磨灭的烙印。

  敏而好学夯实好教学本领

  按照支边的要求,赵禹涵准时到饶河团县委报到,满怀激情的她把一年四季的所有生活用品都带到了小佳河,做好了长期工作的准备。到县里后,她参观县博物馆、小南山抗日纪念碑,更直观地了解饶河县历史文化。

  在大学里学到教书育人的理论知识,现如今要站在三尺讲台面向自己学生,以人民教师的身份,该如何讲好这第一堂课呢?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按照教学任务由她教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她沉下心来,虚心向教师前辈请教,仔细了解班级和学生的情况,特别是留守学生的情况,这也是她重点关注的对象,她积极向学校其他教学能手请教,观摩他们的课堂,撰写教学方案,请前辈提出批评建议。

  赵禹涵每节课都做好充分准备,充满信心地来到讲台前,书写好板书,向自己的学生们传道解惑。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的氛围中,采取互动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快速掌握知识点,学生提问老师回答问题,保证学生们学而不忘,记忆深刻。使学生和老师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会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每堂课都是她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堂课,是她终身不忘的一堂课。

  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差异,这里教师资源的缺乏及基础设施的薄弱,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备课如果按照教学参考书中的内容或者其他学校现行的教学方法都是行不通的。所以备课是教学活动开展前的一大难题,为了使第二天的课讲得通俗易懂,又能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她经常要准备两三个小时,或许一直到深夜都还没有熄灯休息,累得她腰酸背痛,然而当她闭目养神的时候,那一张张稚嫩的脸,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总是悄悄地映入她的眼帘,浮现于她的脑海中。赵禹涵心想:作为支教的志愿者,有责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知识渗透给每一位学生,有责任尽量深入浅出地领着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赵禹涵担任四年级的数学老师,她们班是全校学生最多的班级,备课、上课、改作业,成为赵禹涵的日常生活。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绘画、书法、雕塑等课外活动,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她说:“我确信,在这一年中,我会在实践中学习,向生活学习,用学习所得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

  灵活多样掌控好教学质量

  数学课有时让人感觉得很枯燥,除了公式就是定义,再就是需要大量做习题,来巩固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成绩。在得知任数学课程老师时,赵禹涵就思考怎样才能发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天赋呢?而且让大家爱上数学课,把这一串串阿拉伯数字变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朋友。

  为了上好数学课,赵禹涵从一个学生做起,每天跟随老教师听课,备课,查阅资料,并跟随老教师一起在班级进行实践教学,不久,她就胜任了数学教学工作。同时,学校又交给了她一项艰巨的任务——组织年组数学竞赛。

  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她,这无疑又是一个挑战。为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竞赛组织者,赵禹涵先是向老教师取经,学习他们组织学生的方法,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书籍,学习竞赛常识,首先采取作业评比,选优工作;其次进行学生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心设计一些数学竞赛,以此来巩固和检验教学成果,把课堂上的知识融合到生活中实践上来,公式、定义做成卡片,人手一份,做到耳熟能详。让同学们事先有心理准备,全员参与,成立竞赛小组,环节紧凑,鼓励同学们积极抢答,答对了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块橡皮或铅笔作为奖励,答错了的,温馨安慰,继续努力,不要灰心泄气。老师就是要挖掘同学们的强项,让同学们的闪光点在学习和生活中闪闪发光。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有一种敬业精神。在实行小班化教学的模式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赵禹涵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关爱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反复的观察,下课时常看看都有哪些同学在一起玩耍,比较合得来,她就因人结合学习小组,强弱结合,人人结成帮扶小组,课堂上老师帮扶,课堂下学习排名靠前的要帮助正在努力的,遇有弄不懂的,共同找老师解决难题。她把在小佳河的教学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事业在耕耘,学生们能提高成绩,就是对她最大回报和收获。

  主动作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赵禹涵来小佳河学校报到之前,为了减少医疗检查环节,节省时间,避免隔离周期,她在家乡大兴安岭的医疗机构提前做好核酸检测,携带检测结果报告单,在有效时间内报到。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共产党员的赵禹涵,率先垂范,冲在疫情第一线,学习掌握好防疫知识。每年9月份正是农忙时节,父母下地早,早晨三四点多就吃完早饭,学生在家里没有什么事情,一般五六点钟就来到学校大门口等待学校开门。这与她平时的作息时间截然不同,她调整好生物钟,很快融入在小佳河学校的集体里。

  每天早晨赵禹涵提前到班级,在学生入校前的半小时把班级做好通风换气。七点开门,到校门口为每一名进入学校的学生测量体温,学生依次有序进入校园,询问有没有不舒服的情况发生,提醒学生出入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同样事情的话语周而复始不停地重复着,千叮咛万嘱咐对待每一名学生,严格把好校门第一道防线。到班级里,始终如一的宣传防疫措施,让大家警钟长鸣,不能松懈,虽然现在疫情国家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现在也要常抓不懈。时刻关注疫情信息,正确解读和宣传官方信息,号召全体学生不以讹传讹,科学防控,正常生活,有序上学,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共同抗击疫情,一起共同学习生活。

  心灵天使关爱好留守学生

  不管在哪里,都有父母为了生活而出去务工的,这就难免有这么一群人的子女留守故乡,由他们自己年迈的父母在家照看着孩子。在赵禹涵的班级里也有这种情况的学生,她从其他老师那里了解这些类型学生的情况,通过自己平时仔细的观察,在课堂上重点留意他们学习理解的领悟力,鼓励他们勇于提问,积极发言,和老师同学们互动,正确面对自己生活,学会感恩。

  一天的课堂上,赵禹涵发现有一名学生情绪低落,不似以往积极主动发言,总低着个头,提问也不是很愿意回答问题,她敏锐地发现这个孩子有心事。放学以后,她来到班级,领着这个孩子在食堂里一起吃饭,给他打来他愿意吃的饭菜,陪他一起吃完晚饭,送他回家。在路上,以朋友的方式向他了解情绪低落的原因,孩子敞开心扉,告诉老师,由于疫情原因,父母在外打工降薪了,电话告诉他的爷爷时,他听到了,影响了心情,害怕让他辍学。

  知道原因之后,赵禹涵积极开导学生不用担心,把国家义务教育的政策给他讲解透彻,让他放心,在饶河永远不会有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且学校、老师也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家里有困难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也会帮助他,因为我们是好朋友呀!

  当赵禹涵一天天地走进孩子们心里时她才一天天地发现,虽说逆境出人才,然而,学生中间有的对学习并不感兴趣,他们自制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相当薄弱。学生中大多的家长在孩子出生不久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让他们变成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的孩子缺乏启蒙教育,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且又受到留守老人的溺爱,学校老师通常难以管教;不好的生活习惯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学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一些“调皮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更重于教会学生知识,所以赵禹涵经常给学生上思想教育课,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国际形势、最新的新闻等,从而跟他们分析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微信经常与家长联系,告知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及学习动态,帮助分析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这学期期中考试,赵禹涵的付出开出了璀璨的花朵,看着学生们拿着成绩单高兴地回家,她无比欣慰。因为她带的班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赵禹涵说:“支教不光是盯着学生的成绩,还包括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等学习之外的东西。走进他们的生活,我也慢慢学会如何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记者 杨启坤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