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黄道仁:痴心文化传承 再现骨编技艺
//shuangyashan.dbw.cn  2020-12-01 08:04:18

  “一位退休的煤矿工人,经20年的潜心研究,重新再现了其祖上拥有的骨编技艺,痴心文化传承……”这是一位友人给予记者的推荐。

  电话相约之下,记者与这位骨编技艺传承人在一家茶室见了面,也走进了他的骨编世界。

  黄道仁,1956年出生在宝山区,中学毕业后在宝山煤矿做了一名矿工。上世纪80年代迁居绥化市,1997年迁居去了唐山市。黄道仁做过煤矿工人,当过商场营业员,干过个体经营,也经历过打工生活,现在退休后的他一心痴迷于他钟爱的骨编技艺,热衷古老骨编技艺光大传承。

  黄道仁介绍说,骨编可以朔源至清朝同治年间,因其技简工繁,加之古典工艺传承已破碎断档,所以近百年来一直未见定型物品传世,民间工艺及古玩文物等书籍均无载述,民间街谈巷议也鲜有提及。

  黄道仁说,在他幼年时,见过爷爷用牛骨编制的“烟篓”(烟笸箩,放在炕上装旱烟的器物),他的爷爷曾在“京城造办处”供过职,他见过爷爷煮骨、制骨条、编器物,爷爷也曾给他编过骨风车、骨扇子,可惜儿时的他很快就把物件弄坏遗失了。

  1984年,黄道仁去北京故宫游览时,偶然间见到了故宫里珍藏的象牙纨扇和牙席,联想到爷爷拥有的骨编手艺,他觉得自己有信心重新找回爷爷的骨编手艺。那一次,他对纨扇和牙席展品仔仔细细欣赏和观察了好久好久。

  回到家后,他就迫不及待地找来牛骨蒸煮,找骨头容易,找到蒸煮骨头的方法太难了。探究,摸索,先后几十次改进蒸煮骨篾的工具,反复调整蒸煮骨篾的温度,无数次修正蒸煮骨篾的时间与所需压力,调整辅料的配比,仅研究蒸煮骨篾就花费掉了黄道仁数年时间。

  黄道仁的工作之余都拿来蒸煮骨篾,数百次的实验,数百次的失败,没有让黄道仁失去钻研骨编技法的痴心。终于,黄道仁找到了蒸煮骨篾的工艺方法,拿到了他想要的骨篾软化效果。在工序上获得了成功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劈篾的难题,为此他多次前去湖北、福建、四川等地,向竹编大师请教学习,借鉴编制工艺。

  黄道仁说,骨篾与竹篾在质地与纹理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在劈骨篾的工序中需要逐项借鉴创新工艺,改进工具。在编制手法上,骨编与竹编也不能完全相通,需做较大技法改进。在经过刻苦钻研与反复试验后,黄道仁终于在骨篾编制方法上取得重要突破。2001年,黄道仁磨制出厚度低于一毫米的篾条,并用其编制出了一只鸭篮。

  为了骨编技艺传承,黄道仁把儿子黄和一邀进自己的骨编创作中,父子俩一起研究骨编技艺,经过反复实验、探讨、修正,运用古典技法编制的花瓶、桌屏等工艺品定型问世,成为定型的骨编工艺。

  黄道仁说,在骨编工艺品的制作加工过程中,往往还需要加入一些富有装饰意味的物件,为此,黄道仁还涉猎学习了剪纸、柳编、折纸、版画、骨雕、木刻、烙画、竹编、蚀刻、喷砂等技艺,汲取艺术营养。

  黄道仁说,他自幼喜欢艺术,童年与少年时,喜欢用木头雕刻枪炮,用木条、塑料制作各种工艺品,这些爱好对对他后来潜心钻研骨编技艺有很大的帮助。

  黄道仁介绍,骨编是古典编制技艺,工艺纷繁复杂程度极高,以骨编穿花花瓶为例,从选料开始到制作完成,至少需要40多道工序,一只几两重的花瓶,就需要毛骨数十斤,骨条制作过程也需要数十道,工具数十种,可能是制骨太难,所以古典的骨编工艺技法近乎失传。

  目前,黄道仁已开发出瓶、扇、盘、筒、罐及手镯、手串、鬼工球等骨编艺术品,骨编作品在北京、唐山、绥化、佛山、深圳、香港等城市均有个人收藏。

  黄道仁说,他选择回到家乡双鸭山生活,就是想将骨编技艺留在双鸭山,传承给双鸭山热爱骨编工艺的人,让古老的民间文化瑰宝发扬光大,为双鸭山的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记者 韩庆权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