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尖山区战“疫”夫妻档郑军张磊
这世上最远的距离,是我明明离你那么近,但却无法见到你……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最美的“逆行者”,也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尖山区,有许多战“疫”夫妻档,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把恩爱“秀”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那些在困难中绽放的“小美好”时刻温暖着我们。
37岁的郑军是尖山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主任,一直对工作兢兢业业的他,自全省养老机构实行最严格疫情防控措施以来,始终坚守岗位。他说:“我不能辜负这里的老人及其儿女对我们公办养老机构的信任,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更要保护好老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就像保护我们自己的父母一样。”
养老机构作为防止疫情传播的重点防控场所,尖山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实行全封闭式管理,2月14日,郑军接到区民政局的通知,要求尖山区养老服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禁止任何人、任何形式的来访和探视。而作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的主要负责人,郑军早在接到通知的几天前,就意识到养老机构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他已经一连几天都没有回家了。
妻子张磊是师范附属小学教师,与郑军相知相伴多年。疫情防控期间也恰逢小学放寒假,她全力支持丈夫工作,一个人在家照顾孩子。
尖山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使用面积3500平方米,共有床位103张、入住老人86人,其中有32位老人春节回家过年,因养老中心实行封闭管理无法归院。目前,有54名老人在院居住,包括郑军在内的11名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
每天,清晨6点,郑军准时起床,简单地洗漱完毕后,他安排工作人员把饭菜送到每一位老人的房间。为避免人员密集,养老中心的食堂、棋牌室、活动室等一律关闭,每天把三餐准时送往老人的房间,是郑军和同事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午8点,郑军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和老人开始测量体温,随后,他安排和带领保洁和后勤人员对全楼进行通风和消毒。“我们用消毒液对每一个房间进行喷洒,做到全方位消毒无死角,用酒精擦拭楼梯白钢扶手等,老人经常接触到的公共区域做到干净卫生,最大限度减少病毒传播风险。”郑军如是说。
中午11点和下午4点,老人能准时吃到送来的热乎饭菜。晚上7点,郑军又带领工作人员进行夜间查房,了解每一位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的消防安全。就这样,每日全方位消毒4次、全体人员测量体温2次、为老人送餐3次,还有向老人讲解疫情防控知识、发放口罩等,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郑军都严格把关,没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
转眼,郑军在办公室的折叠沙发上,一住就是20多天。
为避免疫情在养老机构的传播风险,2月22日,尖山区组织全区教育系统工作者,在辖区各养老机构门前设卡执勤。郑军的妻子张磊是师范附属小学一年三班的班主任,她说:“马上迎来开学季了,为了不耽误一线教师准备线上教学课程,起初学校安排校领导和课任教师在卡口执勤。”
当在微信群中看到有的教师年龄大、身体不好,执勤很辛苦的情况后,2月23日,善良的张磊向校领导主动申请到卡口执勤,替换其他同事。经校领导同意,领到任务的张磊当天中午,步行将孩子送到位于交通局啤酒小区的婆婆家。当日晚,张磊就在马鞍上小学附近的一家私营养老院门前执勤12小时。
郑军所在的尖山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位于长安街道方圆社区矿建路东段,是距市中心最远的一处执勤卡口。2月24日,张磊申请到最远的这处卡口执勤,同时她还有一个“小私心”,就是能和自己的丈夫见上一面。
晚上7点前,张磊到岗,她打电话给郑军:“20多天没看见你了,见一面啊,我就在你院门外。”因养老中心实行全封闭管理,主楼大门已张贴封条。“当时我想,一定要严格遵守上级部门的要求,要为全院的老人负责,所以我选择不和爱人见面了。”郑军后来对记者说。
郑军走到门前,想在门里远远地望妻子一眼,可大门朝向的角度看不到妻子。他突然想到,张磊所执勤位置是院门外,正是养老中心监控覆盖区域,于是他立刻查看监控,因为是晚上,在监控中也无法看清妻子。他对张磊说:“你把手机闪光灯打开,这样我就能看到你了!”……于是,在监控画面中,有一束光闪闪亮亮,在黑暗中温暖而热烈。
监控画面前的郑军微笑着,又热泪盈眶。这是一对80后夫妻表达爱的方式,此时此刻,他们中间只隔着一道门,只有不到50米的距离,但在疫情防控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选择彼此这样“遥遥相顾”。
“我把孩子送到妈家了,家里都挺好的,你安心工作吧,等疫情过去,咱们就见面了。”电话那头的话语,简单、朴实而温暖。
也许,他们只是许多战“疫”夫妻档中的一对,也许平凡的岁月给予了我们平淡的日子,但彼此的爱会在岁月里深刻,在思念中升华。
记者 贾塞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