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民俗】冰雪之舟——爬犁
//shuangyashan.dbw.cn  2020-02-25 10:50:19

饶河县 刘德军

  爬犁是北方地区(落雪较多地区)冬季所特有的交通工具,它是以冰或雪为载体,以动物、机械或人力为动力的重要运输工具。在中国叫爬犁,在外国叫雪橇。

  人是爬犁最早的动力来源。当人类发现冰与雪具有可滑动的功能后,便发明了爬犁这种工具,将人力无法移动的物体装载其上运往目的地。后来又通过驯化动物作为动力,如牛、马、鹿、狗等。当有了机械动力后,拖拉机、汽车等自然成为爬犁的最有价值合作伙伴,因为它们的动力更强,拉的货物更多、更大,效率更高。

  爬犁的另一个特点是无需铺路架桥,只要有冰有雪,没有障碍,爬犁就可穿行其间。爬犁用料简单,结构简单,制作简单,维护简单,无需保养。

  小木爬犁

  小木爬犁长约1.2米至1.5米,高约50公分,宽约50至70公分。这种爬犁是爬犁系列中工艺较为复杂的一种。

  每至春天,树木质地较软,采10至15公分粗柞木或桦木两根,长约3米,将一面刨平,在大头(粗的一头)未刨平面处15公分起留约5至8公分厚,其余刨掉,长约50公分,埋入火炭中焖约半小时,趁热将已刨好的一头插入两个木桩中揻成直角,并用铁丝固定,置于阴凉处阴干,爬犁底就做成了。到秋后农闲了,将爬犁底取出,每隔30至40公分凿一个眼,共三个,但不能凿透,以防影响爬犁底的滑行,安上木立柱,木立柱上再安上木板,取比拇指粗的柞木条每约50多公分处砍一个小豁口约三、四段,在火上烤热后绕于两个爬犁底的立柱之间,并用细铁丝绑牢,这叫“要子”,起固定的作用,再在爬犁头上绕一道,爬犁就做成了。在爬犁头与爬犁的立柱上根据人的身高斜着绑上两个擀面杖粗的木棍,再系上手指粗的麻绳,木棍用来把握方向,绳子挎在肩上用以拉动爬犁。人力是小爬犁的主要动力来源。

  由于小木爬犁制做精巧,坚固耐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地区极其盛行。人们拉烧柴、拉粮、拉冰、拉雪都用这种运输工具。基本上每家一张。

  1969年3月2日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打响后,冰雪上的战地救护成了难题。为了快速的抢救伤员,前线指挥部向中共饶河县委求援,饶河县委通过有线广播向全镇群众征集小木爬犁,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全镇群众就捐献爬犁100余张运往前线。

  马爬犁

  马爬犁较之小木爬犁要大的多,约3米多长,1.2至1.5米宽,在制作工艺上与小木爬犁相同,用料大一些。在没有汽车之前,大马爬犁是东北地区冬季重要的交通工具。无论是短途还是长途贩运,都要依靠马爬犁。因为那时不但没有汽车,公路也同样不发达,但只要有冰有雪,马爬犁就可以畅通无阻。

  旧时的东北因交通闭塞,很少有人外出,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出过村,生于此,长于此,死于此。我们县的一位县领导的父亲现在已经90多岁了,没见过火车。因为外出的人少,有人要出门就成了小山村的一件大事。冬日的早晨,要外出的人来到村中的十字路口,送行的亲属、看热闹的村民围了一大圈,老板子(东北称呼赶车或赶爬犁的人)脚蹬大毡靴,身穿大羊皮袄,头戴貉皮帽子,赶着马爬犁过来了。马爬犁上铺着草,外出的人将自己带的褥子铺在草上,围上棉被在一片告别声中坐上马爬犁,老板子的大鞭子上系着一块红布,为的是讨吉祥、保平安。一切准备停当,老板子将手中的大鞭子摇动起来,鞭子在空中旋转几圈后,老板子的手腕猛的一抖,鞭子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随即发出“叭”的一声炸响,在清冷的空气中漫延开来,震碎了房上的积雪,惊飞了树上的倦鸟。马拉着爬犁在雪地上轻快的走了起来,出村后快速的跑了起来,奔驰于茫茫雪原之上,带走了旅者,留下了思念。

  大木爬犁

  大木爬犁是传统的运输工具与现代化工业生产结合的产物。

  大木爬犁仍然沿用传统意义上的原材料——木头,制作工艺更加简单。用直径30公分左右,5至8米长的原木为爬犁底,一头用锯割出下斜坡为爬犁头,用略细一些,高约50公分的圆木为立柱,采用榫卯结构,用同样粗细的圆木扣在立柱上和两个爬犁底中间以为连接,大木爬犁就做成了,前面用手指粗的钢筋做成三角形的牵引架,用来拉动大木爬犁。

  大木爬犁是用链轨式拖拉机为动力的,可以说,没有拖拉机的出现,就没有大木爬犁的产生,因为以人力和畜力根本拉动不了这么大的爬犁。

  这种爬犁在林区使用较为广泛,只要冰雪有足够的承载力,每爬犁可拉木材30方至50立方米。在农场和地方,这种爬犁主要运输粮食、油料、种籽、化肥、大型机械等。它还可以在沼泽地上使用。我父亲1958年9月随部队转业到饶河县东安镇,就是用这种大爬犁拉着行李等物品穿过挠力河湿地,到过垦荒点的。

  爬犁即是运输工具,也是娱乐工具。小时我们求长辈用木头方子,木头板订小爬犁,长宽也就6、70公分,高不过10公分,在爬犁底上顺着安两条铁丝做为滑道,前面拴一根小绳拖着可大街跑,我小时住过的饶河县西丰镇村边有个小西山,不高,坡挺陡,每到落雪后,我就和同学们拖着小木爬犁到这山上“放爬犁”。到山上后,前面的人用脚跟蹬住地,等人都上齐了,两脚一抬,爬犁就顺势向下滑,速度快极了,因为恐惧,也因为兴奋,我们大声喊叫,两耳生风,童年就在这冰雪上的滑行和我们的喊叫声中渐行渐远。

  随着现代化运输工具和公路网络的兴起,爬犁这种季节性运输工具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只有在冬季冰上运动场所还能看到它的身影,用现代化工业手段和原材料制造的爬犁多了一分精巧,少了一分古朴,多了一分舒适,少了一分韵味,生活中的爬犁真就这么消失了吗?

作者:    来源:    编辑:王不也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