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七农场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侧记李士会李德超
近年来,五九七农场依托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高昂“农”头,拉长短腿,按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全力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奏响了一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和谐新曲。
调优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
近年来,五九七农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快由满足“量”向更加注重“质”的快速转变,农场党委分析市场把脉定向,找准切入点、瞄准发力点、盯准突破点,着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实施“稳稻压玉增豆”的种植业结构布局。
农场坚持市场导向和种植结构“调优、调高、调特”的原则,玉米和杂粮杂豆、经济作物各占比旱田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品种选择突出“优”“特”“专”导向,合理搭配熟期。全场播种面积75.04万亩,其中水稻面积37.81万亩、玉米面积23.66万亩、豆类面积13万亩、经济作物及其他面积0.57万亩,加大鲜食玉米种植比例。大豆以绥农52、绥农29、垦丰20、垦丰17等高蛋白、高油脂等特色品种为主,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域特色,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推进规模化种植,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
为确保“种得好”和“卖得好”双规并行,采取“农场+企业+种植户”的合作模式,协调1000余户种植户与粮食生产加工等企业签订农产品订单促进产销衔接。2019年,全场共签订玉米订单6万亩,优质米订单11万亩,优质高蛋白大豆订单7万亩。
植入“智慧芯片”让农业焕发新活力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五九七农场注重抓好智慧农业建设、开展精准作业、精准控制、服务平台建设,健全数字追溯体系、构建数字网络营销格局,让农民生产有了“智慧眼”,农业发展有了“智慧芯”。
农场通过“数字农业”创新服务平台,从农业的生产、采收、流通等环节着手,建设物联网综合服务管理系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土地承包管理系统、水稻智能催芽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GPS耕地作业质量监控系统等。同时,农场投入42万元引进二要素温雨站、全自动气象站,实现无人值守,全天候自动测报,使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化、智能化、自动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保护寒地黑土让农业迸发生命力
近年来,五九七农场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从守住黑土耕地数量和质量“双红线”入手,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原则,为黑土地保护利用破题。农场初步形成了以地力培肥、耕层构建、结构优化、养分平衡为主要内容的黑土地保护综合技术模式,逐年加大黑土保护力度。
2019年,投入资金1600万元,引进及改造强化秸秆还田及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农机具767台套,通过开展深松及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等措施,打破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大力开展轮作、休耕,建立科学耕作体系,深入实施减肥、减药、减除草剂“三减行动”,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旱田分层施肥、智能喷雾控制系统应用,减少对黑土地污染,让耕地实现休养生息,使透支的土地“喘口气”。积极推广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面积40万亩,打造核心区15个,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