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赫哲欢歌贺盛世 昂首走进新时代
//shuangyashan.dbw.cn  2019-11-26 08:23:44
记者 杨启坤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一曲优美的《乌苏里船歌》,让世人知道了我省独有的少数民族——赫哲族。作为全国仅有的三个赫哲族乡之一的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赫哲族人民生活的变迁。

  从“当牛做马”到“当家做主”

  在旧社会,赫哲族作为边境的弱小民族,一直饱受兵匪疫病的迫害,过着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前夕,赫哲族人口仅剩3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平等地参与党和国家各项事务,积极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赫哲人口增长到5300余人。2018年,四排赫哲族乡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多元。赫哲族素有“渔船上的民族”之称,世代以捕鱼为生。赫哲族群众通过发展渔业生产,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鱼类资源逐年减少,仅靠捕鱼难以维持生计。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改善赫哲人生活,饶河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鼓励引导赫哲渔民走下渔船,积极转产,拓展增收致富门路。

  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

  四排村于春杰,凭着年轻人特有的闯劲,敢想敢做,大胆尝试,成为了第一批走下渔船去种田的赫哲人,办起了全县第一家农机合作社,而且是第一个开上轿车的赫哲人。随着赫哲人民生活的改善,文体活动也得到了繁荣发展。每三年一届的乌日贡大会,是集中展示赫哲族民间文化、体育项目的全国赫哲人的盛会,迄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十届。

  开江节、河灯节等赫哲族传统节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伊玛堪说唱传习所和说唱艺术团也相继成立,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先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葛玉霞,不仅将伊玛堪说唱艺术带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表演舞台,而且让赫哲文化走出了国门。

  赫哲文化的远播,让人们对赫乡产生了无限的向往。饶河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机遇,扶持四排乡发展旅游业。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开启了赫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古老而神秘的渔猎文化吸引八方游客来到这里,感受赫哲文化,体验赫哲风情,品味赫家传统菜肴。

  从多面发展到绿色创新发展

  赫哲人尤晓坤就是四排乡繁荣旅游经济的受益人。从小在江边长大的他,深受老一辈赫哲人的熏陶,擅长烹调各类江鱼。看着乡里的旅游业日益兴旺,头脑活络的尤晓坤办起了专门经营赫哲族风味菜肴的餐馆,除了主营赫哲族传统美食塔拉哈、杀生鱼等菜肴,还不断推陈出新。手艺精湛的尤晓坤,在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双鸭山专场“城市味道”环节,现场展示了赫哲族独具特色的鱼宴。赫哲族“食鱼习俗”的惊艳亮相,令现场嘉宾非常惊讶地说,这简直是“鱼”的宴席嘛!

  一花引来万花香,开办农家乐、养殖淡水鱼、种植绿特农产品、生产鱼制食品、制作鱼皮画、经营旅游纪念品,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已经形成了多业并举、融合发展的经济新格局。

  山水间走来的赫哲人,已经告别了江枫渔火的岁月,迈向了文明幸福的新时代。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群众正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作者:    来源:    编辑:王不也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