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思翠
一次次回苏北老家,一次次目睹“人去楼空”的老屋,一次次潸然泪下……满脑都是父母影子!
想起古代有个孝子叫韩伯俞。他母亲在他犯错时,总是严厉地教导他,甚至会打他。待他长大成人犯错时,母亲的教育依然如故。一次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痛哭。母亲颇惊讶,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便问他:“为什么要哭?”伯俞回答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亲是为了教育我才这么做。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说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从中来。”这则故事,至今让我感动不已!
父母含辛茹苦生养了我们,一把屎一把尿地将我们拉扯大不容易。在我们小的时候,他们从不说爱你,有时还打骂你,但他们总将最好的都给了你。无论贫穷或富裕,无论疾病或苦难,倾其所有来爱你,保护你,乃至牺牲他们的生命。很多人看过这样的广告片:他忘记了一切,却不忘对儿子的爱——父亲的记忆力越来越差,忘记了很多事情,甚至认不出儿子,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儿子带他外出吃饭,盘子剩下两个饺子,父亲竟然直接用手抓起饺子放进口袋里。儿子愣住了,父亲说:“我儿子最爱吃这个了。”
家,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温暖的地方。从小到大,家都是我们无法忘怀的牵挂。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不管你走多远,你都有根,有来处,有坚强的后盾。任何时候疲惫了,困乏了,失意了,沮丧了,你都可以毫无顾忌地买张车票回家。父母永远在家门口张开双臂迎接你的归来。可是,如果父母不在了,我们心灵的寄托便再无归宿,剩下的,也只有一条一走到底的归途。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亲戚。父母在,我们无论多大年纪,都可以当孩子。父母去,我们都成了孤儿!可在茫茫人海中,总是不乏其人:抱怨父母无能,没有高官厚禄的地位,没有家财万贯的实力,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没有……甚至嫌弃父母“多余”,因钱财与父母对峙公堂!我们渐渐长大、自立,父母却慢慢变老,直至离开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抱怨父母,却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之痛。
父母在,不远游。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远游呢。学习,工作,长大了就如脱僵的野马,羽翼丰满的大雁,终将奔向远方。而我们能做到的仅是在有空的日子里,多给父母打打电话,有时间多回家陪伴父母。因为,他们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当有一天时间真的来不及了,但愿我们流下的泪水里,不再有悔恨。而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那样,爱我们如爱自己的生命。
记得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言,她很不喜欢那些因求学或立业而致父母倾家荡产甚至卖血献身的故事。她说,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的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而这世上最伤感的事,大概就是父母倾尽一切抚养我们长大,而我们只能望着父母老去的背影,渐行渐远……
古人言,百善孝为先。从现在起,我们要善待父母,孝敬父母,别再抱怨父母,要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天。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