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创新源于引导
//shuangyashan.dbw.cn  2019-11-04 10:14:08

第三十六中学 兰英彬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创新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创新教育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教师启发,诱导以及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养成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问题的主动思考、独立思考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一、创新源于引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学生成长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在现今的社会条件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家长和教师应该从自己开始,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做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进而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学生耳濡目染,自觉的也会喜欢创造,勇于创造,教育方法的运用也很重要。所以,根据学者的研究提供如下方法:

  1、保持好奇心

  研究表明,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正面关系。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它促使学生对未知的东西进行主动的尝试与探索。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安排一些能激发创造的环境,根据学生天生好奇的特点,尽量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机会,新鲜的话题也会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探索精神。

  2、奖励创造性行为

  对创造新行为的鼓励和奖励会增长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学生沉迷于想象,说出新奇想法,好奇的问东问西,发明小玩意,尝试新游戏,编了故事或笑话,完成一幅画作,这正是学生在发挥创造力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应把握机会给予鼓励赞美。如此不断地给予强化,学生创造性的行为就会增长。

  3、让学生感到安全

  创造常需冒险,挫折在所难免。尤其新奇独特的想法,表现与众不同,更需克服从众的压力。因此心理的安全感是必需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充分的支持,让学生知道:即使尝试失败也无妨。对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应表示赞许,对学生所提的新奇问题应予以重视,并鼓励学生对其独特之处进行分析和讨论。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这样学生的创造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二、 创新源于引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目的。然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习上有困难、思想上有困惑、品德上有瑕疵,就是所说的“差生”,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呢?

  1、更新观念,注重全面培养。

  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培养。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能力,教学过程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找到解决问题的发法。注重全面培养,将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有知识有文化,还要有能力的人才,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他们乐于在这里生活和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创设特长班,对有专长的学生特殊培养,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环境,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2、悉心呵护,克服自卑心理。

  教师不仅教书育人,面对学困生,教者要当好心理医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不利因素,鼓励他们面对现实看向未来,对他们不能采取厌恶、嫌弃的态度,要细致的关心,耐心的呵护,热情的亲近他们,让他们消除情感上的隔阂,老师的温暖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安慰,从而鼓足勇气奋发向上。缺乏经验的老师对学生用那种简单粗暴的发法决不可取。对家庭失去爱的学生更应该在生活上爱抚和照顾,让他们面对现实,家庭不利因素是暂时的,美好的生活靠自己创造。

  3、质的改变,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故事会、诗词大赛、主题班会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陶冶情操,增强爱国情感,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古代文明,让学生从灵魂深处感到能生活在这文明的国度而骄傲和自豪,从而把自己的行为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这样思想认识得到升华,相信困难生会转化成为理想的合格人才。

  三、创新源于引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给予”和“接受”以及“唯师是从”,这是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如仓库一般存储知识、积累知识,让学生的优劣完全取决存储和对知识的掌握正确与否,注重权威和标准的认同与接受。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阻滞了师生之间的亲密交流,很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独立性,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教学效率的降低。

  2、创新教育视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

  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多方面成效及表现,不单纯以分数和成绩评定学生的好坏。针对教育对象起点、基础的不同、要求也不同、评价机制迥异。着重个人对过去的超越,关注的是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有无得到发挥,人文精神是否确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有无得到培养。

  3、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成功教学活动的保证。特别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活动,对良好师生关系的要求更高。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学中就主张“当仁不让师”的师生平等关系,希望每个人都“毋忌、毋必、毋固、毋我”,温良恭谦、和睦相处。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这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逐步做到“会学”、独立思考与实践,敢于标新立异,使科学知识在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活动中逐步把“学会学习”引向深入。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就高瞻远瞩的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这不仅把握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文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懂得:个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培养人的根本素质在于新的价值观的构建,新价值观以主体力量为核心,当它等到充分发挥后,知识在创造性的动作中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才能等到更高层次的创新。

  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教育,创新源于引导。因为我们所说的“创新”是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成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方法,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创新”和独创表现为他们自己提出某一问题,并想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创新”是有层次的,这需要适当的“引导”:引导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化整为零,分解难点;设置阶梯,分层提问;分和结合,抉中有放。在教学实践中,要经常经过提问、批改作业、测试、座谈等多种形式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引导”的“度”,让教学达到最优化。

  总之,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创新之花时时绽放、同时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要求和期待。而这一切,践行了总书记对政治教师的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

作者:    来源:    编辑:王不也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