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提高学生耐挫能力 增强学习自信
//shuangyashan.dbw.cn  2019-11-04 10:14:08

三十六中学 兰英彬

  执教毕业班10多年,发现学生到了初三,放弃学习的孩子比较多,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成绩的不提高懊恼。初一学生意气风发,自信满满;初二学生忙于各科学习,紧张忙碌;初三部分学生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迷茫,没有动力。究其原因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得到纠正,时间长了,没有走出困境,成为学困生。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乡镇,学困生都是普遍存在的,转化学困生需要学校、老师、家庭三方面密切配合,多方面入手,落细、落小、落实。提高耐挫折能力,增强学习自信,提高成绩。

  在教育和转化学困生过程中,教师是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想尽各种办法,促使每一位学生想学习,乐学习,主动学习,所以教育和转化学困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心理教育发现,自卑心理是影响学困生的主要因素。育人要育心,因此转化学困生要从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入手,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促使其心理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以及道德素质健康全面的发展。

  1、学生自卑心理的分析

  学困生自卑心理的表现有过分的焦虑、敏感、行为呆板、孤立自处,不善交际,常有心神不安,对学校、课堂、老师存有紧张恐惧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做出偏低的评价。心情总是不愉快,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愿望,常常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行事。

  造成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方面主要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意志薄弱等。客观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方面。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孩子稍有差错,便拳脚相加。结果造成孩于肉体的痛苦和心灵上的极度自卑。二是学校教育。有的同学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常常受到责备、讥讽,抬不起头;有的教师从成绩考虑,许多活动不让参加,使学生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同样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社会原因。社会上有些人只重视分数,对优秀生大加赞美,而对学困生则看不起,久而久之就造成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经常完不成学习任务,觉得跟不上集体的步伐而产生自卑。

  2、采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消除后进生自卑心理

  (1)用爱心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后进生的心理十分矛盾,他们常常对学习表现得满不在乎,但内心却很自卑,总觉得低人一等,和老师之间总有一层隔膜。因此,教师要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用爱心叩开学生的心灵。这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2)捕捉闪光点,让后进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的作用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孩子向上的不足,使其消除自卑,对自己充满信心,让别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3)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消除挫折心理,对于受挫折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不断创造成功的条件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只要付出就会有成功,增强自信心。

  3、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树立适度的奋斗目标

  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都会有所疏失,挫折在人的生涯中可说是无处不在。面对挫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遭遇同样的挫折,有心理准备者的挫折容忍力要比没有心理准备者强得多。事实上,一个人的成功总是在经过多次努力或挫折后才能获得,而每一次挫折对最终的成功都是有贡献的。所以,遭遇挫折以后,帮助学生分析受挫的原因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个人如果以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为目标,就能以此作为动员自己的力量,千方百计去达到目标。如果实际成就达到或高于目标,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获得成功;反之,则会感觉到失败,而且实际成就越低于目标,失败感就越严重。当然,目标定得太低,虽然使学生不易产生挫折感,但也难以激励学生的进取心,自然是不可取的。在通常情况下,奋斗目标高的人比奋斗目标低的人更容易承受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奋斗目标定得越高,挫折容忍力就越强。如果学生确立的目标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不但经常容易产生挫折感,而且还感到无法承受,丧失理智,严重的甚至轻生。所以,无论就挫折感还是挫折容忍力而言,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度的目标至关重要。

  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自卑消失在萌芽中。

  有的学生自卑是由于失败后不能正确地对待失败,不能实事求是分析主客观原因。自卑是一个人进步的阻力,它影响人的潜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彻底消除。为避免学生自率,就必须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1)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有自卑感的学生多数自我评价偏低,特别是认为自己的智力低下。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一项对我国20多万人的智力测验结果表明:智力超常和智力特别低下者各占千分之三,其余人的智力属于正常。因此,学困生应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消除自卑心理。

  (2)充分发挥补偿作用。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充分发挥补偿作用,对自己的缺陷和弱点,要尽量地克服弥补。

  人的有些不足是无法避兔的,如有残疾、个子矮或不漂亮等,正确的做法是接纳自己,发展自己。要让学生了解既有生理上的补偿作用,又有心理上的补偿作用,如盲人尤聪、聋者尤明就属于生理上的补偿。而克服自卑则属于心理上补偿,于是就要“笨鸟先飞”,从而取得惊人的成绩。二是“扬长补短”。生活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事屡见不鲜,要下决心以已所长补已所短,这样可以增强自信心,达到预定目标。

  (3)大胆地表现自己。有自卑感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做事情时缩手缩脚。因此,要想方设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不要放弃任何争取好成绩的机会,只要有了成功的经验,成就感增强了,渐渐地就会确立自信心。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不断表现自己,还会发展意志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在克服困难中自然也就摆脱了自卑感的困扰。

  (4)开设心理教育课,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受挫折是正常现象。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挫折,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要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应对自己的不幸。鼓励学生在挫折面前做一个强者,遇到困难不悲观,不灰心。

  (5)用名人战胜挫折的事迹教育学生,激起学名人的热情,消除自己的自卑,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实践证明,消除学困生自卑心理,培养学生耐挫能力,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只要我们用满腔的爱心,摸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对症下药,是一定能使他们转化好的。

  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拦路虎,我们要充满自信,战胜它克服它,成为人生的强者。

作者:    来源:    编辑:王不也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