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荔玫
前言
如下几则小故事,是中国的平民百姓在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对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庆祝。
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大爱之心,怀着深深的家国情怀,无怨无悔地在做自己应做的事情。
自食其力
公园里树木青,花草秀,空气馨。在林荫下的椅子上坐着,或漫步园中的甬路上,常常能听到惬意老人发自内心的赞叹——
“想想看,真的是前人载树,后人乘凉啊。”
“这和谐公园三十多年前就是个电台山,我们年轻时,广播事业局的领导曾经组织过我们来这里植树造林。”
“现在看来,真是年轻造福,老来享啊。”
“时间真快,一晃多年过去了,遥想当年美化绿水青山的我们,如今已成为爷爷奶奶了。一想到有时带儿孙们到公园逛一逛,照几张像,真是很惬意。”
是的,已往的电台山,还有北秀公园、岭东水库,如今都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必到之处。
瞧,那一排排,一行行,一片片的运动器械上,人们在那扭腰的,搭背的,下胯的,还有练踢腿的……
看,那一张张,一个个圆桌方凳,休闲的人们围坐在一起,玩麻将、下象棋、甩扑克、好不热闹……
听,坐在长凳上,木椅上的闲适人,说呀,唠哇,笑得十分开心。
我们走在公园甬路上,不时听见——
“和谐公园的运动器械多是废旧品,经过维修重新组装,刷了油子,和新的一样用着。”
“我们和谐公园马主任真是个好人,拿公家事当自家事办。这几年,他组织工人们运回来一百多车一些工地不用的旧砖破瓦和用剩下的沙石水泥,这些废物的有效利用,给国家省不少钱啊!”
一位矿务局分流下岗的工人说:“真没想到这公园马主任这么能干,在他带领下,这里的工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干。”
一位退休老师说:“总书记说得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还真真切切感到了,能实干的基层干部,就是咱平民百姓的靠山啊!”
自强不息
十三年前,我写过《修鞋摊与报刊亭》短文,这篇短文曾发表在《双鸭山日报》副刊上。
十三年后,我还要续写他们。
遥想十多年前,报刊亭业主小王的孩子,大学毕业后,留在沈阳就业了。如今年过半百的王氏夫妇也都迁居到孩子的身边,可他们依然靠自强不息,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已往的修鞋师傅小汝,两个女儿也都大学毕业了。姐俩同去南京发展,姐姐从事所学专业,做财会工作;妹妹在旅游专业方面展现才能。
2018年,汝师傅两口子去了一趟南京。孩子们在那买房子,他们给交了60万元的首付款。
汝师傅20岁从安徽农村老家来双鸭山,26岁那年在井下受伤至残。如今他50多岁了,可是残后的他,没气馁、没怠堕、没依赖而是自强不息。
人们都看到了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起早贪黑,靠自己的一针一钱地缝补,一钉一锤地敲打。一句话,是靠自己的劳动所挣的钱过日子,是靠勤俭持家供出两个大学生。
朋友们,你们想知道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吗?
“我们今天能长进、有出息,分别从大连市、哈尔滨市的高校毕业,是爸妈的勤劳、节俭、吃苦的言传身教所造就的。”她们之所以孝心有加,给爹妈买个小狗,是安慰平时看不见她们姐俩的寂寞;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千程百里地赶回家来,陪老爸老妈过年。用她们自己的话说:“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这份乡愁和亲情。”
朋友们,你们想知道孩子们的父母是怎么想的吗?
——虽然说他们腿残了,读书少,可他们不让手闲着,不让脑呆着,一句话,他们心没残。他们知道中国是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习总书记管这个大家庭很不容易,咱老百姓不能成为国家的负担。
——这就是平民百姓的大国情怀!
自知之明
女儿家的隔壁住着张老爷子一家人。老人家今年82岁了,不笑不说话,待人和气。我因常去女儿家,我们渐渐地就熟悉了,我便称他为张老兄,常与他搭讪着。
2019年5月中旬,天气晴朗,张老兄在自家门前小园里给刚出苗的小菜浇水,我便站在院外说:“张老兄,给你一本书,闲着翻翻,多提提意见。”
“老妹子,真行!又出一本书?我一定好好地拜读。”
一周之后,我再去女儿家,被张老兄让到他家,很自然地我俩就唠上了——
“老妹子,我看了书中‘一坛鱼’的故事,说实在的,我扪心自问,我能不能像陶倪他母亲那么做?”
张老兄边说,边摇头,自言自语“我做不到”。
我当时愣了,不知是惊讶,还是感动,这书张老兄是真看了,否则,他不会说出“一坛鱼”的故事。
这里,我不妨重复一遍这故事——
陶倪是我国晋代名将,为官40年,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千古留名。
这源至于,他有一位言传身教的好母亲。
陶倪年轻时,曾任浔阳县令,主管水产业。一次,他眼见一批鲜鱼入库,便令手下为自己母亲送去一坛。当陶母问清鱼的来历时,便将开封的鱼坛又封好,并书信一封,请来人带给儿子陶倪,信中所言:“吾儿为国之官吏,不想为公尽忠,反将官府之物稍给母亲,这对母亲不仅无益,反之,增母为儿忧。”陶倪读罢此信,十分自责,更敬畏母亲了。
张老兄不仅认真读了书中故事,还能似镜照已。难怪他有两个女儿是处级干部,有一贤婿还是副厅级干部;这源自孩子们有一位好学又自律的好父亲。
自告奋勇
国泰民安,人已家足,五谷丰登,风和日丽的夏日夜初,王老师突然听到电话铃声,忙提起话筒,赶问是哪位。
电话传出声音——
“您是王老师吗?我是马宝清啊,就是今天上午与您同坐在临街长凳的那个女孩。”
“啊,我想起来了,孩子有事呀?有事只管说。”
“王老师,您给我的《家教圆国梦》,我正在看,看着看着,我忽然想起来,我在握您手时,发现您的右手食指和中指有些变形,您是不是写文章累的?”王老师您再写时,千万不要再两遍三遍地抄了改,改了抄。把您写的初稿给我,我用电脑给您打出来,这样您就可以省不少力了。”
后来,宝清还接着说,她念过大学,文字功底还行,有些字、词、句她能保证不会出错。
一番对话后,王老师放下话筒,躺在床上翻来复去不能入睡。她被孩子的自告奋勇助力深深地打动了。
一位只有一面之交的读者,33岁的少妇,两个孩子的母亲,并有公职在身,竟然如此爽朗,如此真诚,如此亲切地主动请缨,要给王老师写书提供帮助,这真是难能可贵。
诚然,孩子说了,是书深深地感动了她,可这孩子甘愿不辞辛苦,为81岁的王老师助力,实在是难得。
什么是大爱?这就是大爱!
什么是家国情怀?这就是表现了乡愁和亲情的家国情怀。
什么是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爱民、惠民就是初心,为惠民谋事就是使命。
后语
小故事的来龙去脉,反映了中国平民百姓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所学、所思、所悟、所作、所为。也正是由于国人有这样的良好心态、风气、作为,将激励着“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上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