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极简欧洲史》
彭忠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们在品读明人杨慎的这阙《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不由得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想当初,欧洲的印刷术、造纸术、火药、罗盘针和运河的水闸,皆是直接间接从中国传来。然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国门后,华夏大地竟然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一度走到崩溃的边缘。
所有中国的有识之士在睁眼看世界后,都主张放下中华帝国的面子,俯下身来向所谓的夷人拜师。于是中国开始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一次次尝试。世上第一波稳健的经济发展首度发生在欧洲,工业革命继之而起。欧洲文明是独特的,因为它一直是唯一能让世界其他地区马首是瞻的文明。它之所以做得到这点,是靠着不断的征服和定居、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思想观念,以及拥有其他人向往的东西。
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在最近出版的《极简欧洲史》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勾勒出欧洲文明的前世今生,及其所以能改变世界的诸多特质。约翰·赫斯特以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三大元素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内省,造就出许多性格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
本书包括《争战一千年》和《工业化与革命》等十章,同时还收录了《欧洲,为什么可以抢第一》等四篇专题资料,可以让我们了解西方文明的特质,及中华文明应该向其学习的地方。很多历史书所囊括的事件和人物,并没有出现在本书里。本书的重点,在古典时期之后多半放在西欧。在形塑欧洲文明这件事情上,作者重点谈到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英国的议会政府等。
作者在分析欧洲为什么可以抢第一时,特意与中华文明相比较,分析了我们逐步落后的根源。中国是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权力由皇帝绝对掌控,以儒家为尊的精英文化对君权统治也支持有加。反观欧洲,邦国林立,权力不但分散,精英文化也是个大拼盘,与君权统治之间的系带并不牢固。作者认为,聪明的中国人从来不会脱轨失控,纵有奇思异想,基本上都不曾造成纷扰。欧洲社会的开放则是源远流长。近代欧洲之所以在经济上爆发力十足,智识生活百家争鸣,因为不管是好是坏,从来没有一个单一强权掌控过它、形塑过它。
如今经过百年来努力,我们总算在国家综合实力上重新进入了世界前列,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中国在坚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向欧美文明学习的结果。面对历史,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学习永无止境,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最终超越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