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维维
仲春时节是80岁外婆的生日,寿宴上她看着四世同堂,杯盘满桌,笑着说现代社会才叫“天天十五月月年呀!”,以前过年也不如现在吃得好,尤其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简直愁死人。母亲说:可不,过去为一日三餐而犯愁,为填饱肚子而绞尽脑汁,那种挨饿的滋味每每在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之时就在心头泛起,哪像现在的年轻人,吃蜜都不甜。
小时候,家里人口多,队里分的粮食只够吃大半年的,如果不精打细算,合理安排,来年春季就要“歇牙”,挨饿。幸亏外婆会算计着过日子,总能带着10口之家的大家庭熬过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总结她度荒的办法就是:“算计自然”。
每当秋收结束后,外婆就会拽着麻袋比平时更加忙绿了。天微亮她就到地里捡拾豆荚、麦穗、土豆、花生等,凡是地里有的她都会再次细细梳理一遍,不论是大的、小的、好的、坏的,都会装进袋子里扛回家。外婆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等萝卜白菜吃完了,就全靠它们了。
那时候能吃到纯玉米面煎饼、纯白面馒头是非常稀罕的。为了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外婆总是想方设法往粮食里加“添加剂”。外婆说,所谓的发明创造都是被逼出来的。比如掺上玉米棒子摊煎饼,就要先把玉米棒子用锤子砸碎,盛到盆里浸泡一宿,然后同玉米一起用石磨磨成糊糊,这样就可多摊出不少煎饼,在面食里掺上榆钱、柳叶、槐花等蒸窝窝头,更是司空见惯。什么叫充饥?这就叫充饥,把杂七杂八的塞到肚子里把胃撑起来没有饥饿感就算了,哪里还顾得营养不营养。到了春季,春天的草原上生长着丰富的野菜:苣荬菜、婆婆丁、野韭菜、小根蒜、山邦克……这些野菜正好像是及时雨,摆渡青黄不接的人们上岸,只要勤劳,取之不尽,食之不穷。一下子就使那个年代人们匮乏的餐桌变得丰盛起来,或炒,或掺,或凉拌,总能让单调的餐桌一下子变得热闹缤纷起来。
如今,外婆每当提及缺吃少穿的年代,总深感愧疚地说:“小时候没叫你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则充满感激地说:“仗着您会算计着过日子,才把全家拉扯活。”并赞美道,您也算是活学活用了毛主席的号召“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平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之类。”更打趣说,您给我们吃的可是当今最贵的纯天然纯绿色食物呢。香椿芽四五十一斤,蒲公英一二十一斤,比肉和鱼还贵呢。
外婆哪里懂得这其中巨大的变化和在变化中带给我这个游子的思念呢?记忆中春天是属于外婆老屋后的香椿树,香椿发芽了她就去掐一小把儿剁香椿酱或是炒鸡蛋,河边的刺槐开花了她就去大串大串地撸回来包菜团或蒸菜饺,山上的野菜冒尖了她拿上编织袋一采就是一下午,葱翠娇嫩的野菜用水一焯蘸着吃,或用油炸熟了加上肉丁黄豆酱,夹馒头或卷春饼吃,那叫一个美呀。
在北方,旧时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栽有椿树。《庄子·逍遥游》中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正是取椿之长寿,以此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外婆,知道吗?你屋后的香椿树也在默默为您祝寿呢!春归陌上,年复一年,那些散落在乡野间的椿树今又发芽了,我的思念也随着春天发芽了。纵在食物丰盈的当下,那些深植于心的味道也能勾起我们的记忆。但让人怀念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提醒我们,踏往明日的方向,也不忘昨日的来处。外婆又哪里懂得我的思念呢?
外婆的一生由吃不饱穿不暖,到吃的饱穿的暖可是历经几代国家领导人锐意进取,不断奋斗出来的啊。正如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自豪地说:“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是啊,一去不复返的我们正大踏步地走进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天里了。
在春天里,每个人都能吃饱穿暖,才是最美的春景!春天,我的思念在发芽,祝福也在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