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布谷
曹阳是我市格律诗词创作的佼佼者,他文笔空灵隽秀,文风婉约雅致,可谓不逊古人,不让名家。下面,我就以曹阳部分获奖作品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关于“古”与“今”
曹阳以古为师,以今为用,而且能够翻出新意,可谓师古不泥古。例如:在《浣溪沙》中有“梅树若非真处士,酒杯应是旧情人”。在《凤凰台上忆吹箫·春柳》中有“携鹤子、将老梅妻”。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和靖先生的“梅妻鹤子”,却又赋予新鲜的意趣。在《高阳台·夏夜》中有“怕从今、扫尽桐花,都是秋声”中,让我想起李后主《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稼轩《菩萨蛮》中“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个是将“水”比“愁”,一个是“水”中寻“泪”,都是两层含义。可曹阳这句却有三层含义:一是“桐花”,二是“秋声”,三是“愁绪”,由看到听到想,层层深入。《金缕曲·为梅若清寒寿》中有“平生莫是寻常耳,但寻常、翠楼朗夜,月明能几”“不道芳辰可寄,却道我、人间悲喜”。对比一下苏东坡《水龙吟》中“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和辛稼轩《贺新郎》中“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未见吾狂耳”。活学活用,大得古人之妙。
二、关于“景”与“情”
经典诗词作品都是情景兼备的,一般是先景后情,如:“绝”的前联写景,后联抒情,“律”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词的上阕写景,下阙抒情,是为触景生情。或是景、情混杂,是为情景交融。如果一味地写景,则不知诗人是何感受;如果一味地抒情,又不知诗人情绪何来。曹阳在景、情处理上,就非常纯熟,吟景不弄景,寓情不矫情。景中有情,有我在我;情中见景,无我忘我。例如:《眉妩·春雨》中有“踏芳径、寂寞疏梅染,落红湿修竹”。《凤凰台上忆吹箫·春柳》中有“惆怅西湖碧水,烟袅袅、独泛清漪”。“寂寞”的情绪“染”了“疏梅”,“惆怅”的心情在“西湖碧水”上“泛清漪”,景为情之寄托,情为景之升华,相得益彰。
三、关于“秀”与“隐”
先说“秀”。有一种说法叫“诗家语”,其实就是“在兹言兹”,或者说是到了山里唱山歌,到了河边唱渔歌,这是诗词作者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诗词追求韵味,用词追求典雅、精美。这就是“秀”。曹阳的诗词在用词上创造的意境就是非常美的,空灵不空泛。比如:《凤凰台上忆吹箫·春柳》中有“恰一朝风早,几许莺啼”“相思,也如夜雨,千万缕温柔,曼妙长丝”,让人读了感觉身心舒爽,品咂再三。在“秀”上,尤为令人称道的该是《凤凰台上忆吹箫·春柳》这首词了,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言柳,尽得风流。全词如下(括号中是点评语):
轻点眉妆(描其叶),薄施云黛(摹其色),与谁相约苏堤(点其位)。恰一朝风早,几许莺啼(叙其友)。惆怅西湖碧水,烟袅袅、独泛清漪(张其境)。应怜我、蛮腰舞尽(喻其枝),顾影罗衣(画其身,顾影自怜之娇态)。
相思,也如夜雨(扣其色),千万缕温柔(状其条),曼妙长丝(谐其音)。待梦惊春破,空记伤离(承其意,折柳送别,伤离情)。休说孤山居士,携鹤子、将老梅妻(羡其逸)。吾须问、东君去来,可不依依(劝其敛,实为不胜其情)。
再说“隐”。千古传诵的诗词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言已尽而意未穷。诗词中有限的几十个字,要表达出含蓄的情绪、未尽的思念等心理状态,只有借助于言外了,做到“言外有意”“余韵无穷”。这就是“隐”的功夫。在这方面,曹阳的词也大有可圈可点之处。在词上,能隐“物”,例如:“金龟”隐的是“钱币”“东君”代指“春风”;能隐“时”,如“更声”其实隐的是“时间”;能隐“情”,如“秋声”隐的是惆怅落寞的心情,“青眼”隐的是欣赏有加、爱慕之情。在意上,主要是隐主题、主旨、主要的思想情感,达到词尽意未尽的效果。如:《富厚电气行笔》“自有匠心夸细巧,人间从此驻春风”:夸赞的是什么并不直接道出,隐的是空调。《临江仙·问答》“柔情多少付流霞,那年梅谢了,入我梦多些”不说没有相见,更加想念,而是以梦写情,恰恰泄露了心中相思,隐的是相思更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