缨子
说起矿区的文化生活,那可真是经历了一个从沙漠到绿洲的过程。
在我刚上小学的第二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便开始席卷神州大地。那是一个处于文化荒漠、精神生活十分匮乏的特殊年代,当时我们这些少年儿童所能享受到的精神食粮,除了能看到一些小人书(画本)之外,就是几部演了不知多少遍的老电影,还有那八个“久演不衰”的“革命样板戏”。如能偶尔看上一部新电影,对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说,那简直就像过年一样让人手舞足蹈欢天喜地了。
记得那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寒冷冬天里,我家住在四方台煤矿,有一天忽然听说四井(当时我们矿上的一个井口)要放映一部新电影,我还记得是朝鲜首场战斗故事片《战友》。在我家跟前住的孩子们都喜出望外奔走相告,孩子们生怕落下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有时精神上的饥饿比物质生活的贫乏还可怕,还让人难以忍受。晚上,孩子们早早便吃完了饭,然后急不可耐地相约三五成群地奔向四井办公楼二楼的大会议室。尽管是数九严寒、滴水成冰的天气,然而,人们看电影的兴致都非常高。等我们这一小帮孩子赶到放映电影的地方时,那里已是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了,把个放电影的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我仿佛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才好不容易挤进了会场,感到似乎肠子都要挤断了,胸口憋闷得像塞满了炸药一样要爆炸,那个滋味真是难受死了。但是为了看上这场难得一遇的电影,就是历尽千辛万苦我们也毫无怨言,可见这电影对当时的孩子们来说该有多么大的诱惑啊。
等我挤进会场时,电影已开演一会儿了。可是由于看电影的人太多,费了好大劲才坐下。根本没有凳子,人们都是前胸贴后背地坐在冰凉的水泥地上。唉,别顾那么多了,能够挤进来看这场电影就算我幸运了,还有不少没挤进来,在外边看热闹的呢。时过四十多年,如今已记不起那部朝鲜电影《战友》的具体细节了,只是还能大致想起它的主题是反映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中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肩作战、打击美国侵略者的故事,体现了中朝两国军队和人民在共同对敌的战斗中所结下的深厚友谊,内容情节着实令人非常感动。
尽管看电影的人很多,但是会场内却鸦雀无声,看电影的人,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影银幕。可是没看多一会儿,我却有点坐不住了。看电影之前,光忙着进会场了,事先竟然忘了小解,所以这时就急着想出去方便一下。可是会场里人挨着人,像蒸笼里装满的豆包,挤得满满的,密不透风,要想出去,真比登天还难。就是真挤出去了,要想再进来,恐怕是连一点门都没有了。没办法,就只好那么憋着,心里只盼着电影快点演完。由于憋得太难受了,到后来电影里究竟演的是什么,我几乎全然不知了。我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硬挺着,好不容易才坚持到电影散场。电影散场后,我迫不及待地最先冲了出去,找到厕所,这才如释重负。刚才憋尿的那个难受劲,简直就甭提了。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这场电影让我铭心刻骨,终生难忘。
现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已是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了。不要说到影剧院里可以看到各种流行的新片、大片,就是足不出户,坐在家里,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网络也可以看到许多电影。看电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无须再像我小时忍受着“憋尿”那样的痛苦去看一场电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