缨子
几十年前,在我最初学习写作的时候,得益于中学语文老师的指导教诲,让我们学生准备三个本:一个是“词语集锦本”,一个是“报刊剪贴本”,还有一个就是“生活记事本”。如果说当初在作文后来在写作上我有些许进步的话,这“三个本”还真的助我一臂之力呢。
要说积累词汇语段,现在方便多了。书店里应有尽有的成语辞典、名言格言、警句俗语、歇后语大全,乃至各种景物人物场面的描写句子,都是从名家名篇里摘抄下来的。更方便快捷的是,你需要什么方面的词汇,描写什么对象用什么句子,从电脑网络上一搜,想要什么就来什么。但这样的写作很难接地气,没有什么新意,充其量叫“码字”,不叫创作。而在我念书的那个年代,这些途径是都没有的,要积累词汇,只能靠笨功夫。那就是用笔记本,把在看书时碰到的“好词儿”随手在本子上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记得我的一位中学老师知道我喜欢写作,就慷慨地把自己的一些十分珍贵的藏书借给我看,其中有一本是五六十年代的我国工人作家胡万春(我看过他写的小说《骨肉》《钢铁世家》等)写的小册子《我是怎样学习写作》,是他的创作经验谈,为了从中学到写作“真经”,我几乎把整本书都抄写下来了。还有当时广为流传的手抄本《梅花党》《一双绣花鞋》《第二次握手》等,我也曾抄写过。对抄写的这些文字内容,我还经常翻看,便于加深印象。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一些好的恰当形象、生动活泼的词语就像爆豆一样从脑子里迸出来。最初在学校时,为了使自己的作文语言丰富多彩,每篇作文写完初稿,我都要特意翻看几遍“词语集锦本”,生怕一些好的词汇语段没有用上。当然,这样的做法不免有些堆砌华丽词藻,显得机械呆板、形而上学,但初学写作时,确实帮助我积累丰富了词汇,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报刊剪贴本”是我写作的“资料库”。凡是我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自认为是一些经典性的、资料性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就及时将其剪裁下来,再分门别类地贴在一个硬壳本上,以便随时查阅,这样可以不断储存新的有用的东西,大大方便自己的写作。最初学写作,是需要拐棍的,好的文章就是写作的“拐棍”。当然,更主要的是从这些优秀的文章中汲取各方面的丰富养料,学习技巧,掌握手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生活记事本”,类似日记本,但我不是天天记,而是从生活中筛选有价值的素材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凡人小事,其中有一些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可以作为素材保存下来,把它经过你的语言组织,材料取舍,比较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东西都是你日后写文章的“材料”,说不定写哪篇文章就会用上。这样日积月累,你占有的材料就会像滚雪球一样,愈来愈多,写起文章来就会文思如泉,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回想起来,当初学习写作,确实是下了一些笨功夫。然而,俗话说得好:“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我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没有什么捷径和诀窍,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做,才会取得成效。不怕慢,只怕站。只问攀登莫问高;只问耕耘,莫问收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来惭愧,当初学习写作的“三个本”,原本积累了几大本的“词语集锦本”和“生活记事本”,在几次三番的搬家中都将其当作“负担”而遗弃了,有的本来是想留作纪念,留给自己未来的回忆,但也不慎散失了。唯有那几大本“报刊剪贴本”至今还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其中有不少剪贴的是几十年当中我自己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稿件。
忘不了,初学写作时给我以极大裨益的“三个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