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金庸远去,青春不朽
//shuangyashan.dbw.cn  2018-11-13 08:12:21

侯镛

  金庸走了,留下了一个空空荡荡的江湖。

  我是看着金庸的小说长大的。最早接触金庸,是父亲买的一套《倚天屠龙记》。开初的时候,父亲不准我看,但他自己看到精彩处,却忍不住要和我分享,于是我也顺理成章地看起来。在小说里,善解人意的小昭,敢爱敢恨的赵敏,刚烈毒辣的周芷若,优柔寡断的张无忌,一个个人物被一支妙笔刻画得入木三分,使我有了最初的江湖想象。

  上初中后,学校附近有一家租书店,店里的金庸小说最抢手。一套《笑傲江湖》,一套《天龙八部》,租借到我手上时,书页已经被翻得起毛了。在白天的课堂上,我勾着脑袋偷偷地看,在晚上的被窝里,我支着电筒继续看。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我觉得自己的心比天高、比海阔,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有江湖梦的大侠。那些招式,那些侠义精神,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直到多年以后,随着媒体逐渐发达,我才知道那个点燃了我们江湖梦的人,本名叫查良镛,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已经没落的大户人家。查良镛从小爱书成痴,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展现出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天赋。工作后,他顺利进入上海《大公报》任职。1948年,查良镛被派到香港工作,定居下来。当时的《新晚报》连载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引起轰动。1955年2月初,《新晚报》的总编辑罗孚找到了查良镛。查良镛的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很快问世,他将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一分为二,署名“金庸”,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有刀光剑影、有国仇家恨、有儿女情长的江湖。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金庸先生还有另外一支笔,一支写社论的笔。由于看不惯当时香港的政治风气,金庸觉得自己必须发声,他出资创办了《明报》。他一边写社评,一边写小说,既为正义发声,也将家国天下的主题融入到自己的小说中。直到上世纪70年代,社会舆论风气归于平静,金庸宣布封笔。“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可谓是金庸先生的真实写照。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武侠小说,每一部都是经典。在小说里,金庸对易学、术数、医药、书法、音乐、饮食等都有精辟见解,对儒、释、道、墨、诸子百家多有精彩阐释,可谓博古通今。然而,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学问不够,在81岁高龄时成为了剑桥大学的一名普通的学生。在他看来,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不管身在何位,身司何职,永远保持谦卑的态度去探索人生中的未知,不自负,不自满,这才是一个大侠应有的风范,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修炼的心法。

  金庸远去,青春不朽,他创造的江湖还留在我们心中。愿先生一路走好,我们江湖再见。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