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找不着原来的家了
//shuangyashan.dbw.cn  2018-10-23 07:51:04

岳守文

  今年国庆节期间,我的儿女们陪着我,游览了市区的几条外环路,双鸭山公园、南市区、北秀公园、益寿山公园……

  大家边走边看边聊,观山水、街路、楼房,看游人、车流、商店。感慨万千、激动万分、心情难以平静。觉得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变化更大了。

  儿子说:“我们的家乡是山连山,山套山,山山不断,岭换岭,岭接岭,岭岭相连,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大女儿说:“我们的家乡是楼挨楼,楼群成片,高楼林立。家乡的路是路接路、街连街,路面宽阔、整洁平坦,四通八达。”二女儿说:“家乡的车是车挨车,公交车、私家车、小汽车满街跑,车水马龙;家乡的母亲河——安邦河,水流潺潺,像一条彩虹,流过城区,家乡的风景如画。”我说是的,你们看,节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开着自家的轿车,带着妻子、孩子、父母、兄弟姐妹,游览家乡的美景。她们面带微笑,一会儿在这个景点照一张全家合影,一会儿在那个景点拍一张夫妻照。她们说呀,笑呀、闹呀、玩呀。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充分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幸福感,充分体现了对美丽富饶家乡的无限热爱!

  我看到孩子们对家乡这么热爱。便趁热打铁的鼓励他们说:“我们的家乡双鸭山这么美好,咱们应该更加热爱家乡,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苦干实干拼命干,为把家乡建设成更加美丽、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而出力献策。”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老爸说得对,我们一定照办。”

  这时,二女婿问我说:“爸,您来双鸭山早,给我们讲讲五六十年代双鸭山的情况吧!”我沉思片刻,便说: “可以呀!”

  我说:“我是一九五七年来到双鸭山市工作的。当时的市区只有一条街。即现在的新兴大街,是砂石路面。其它街巷都是‘扬灰水泥’路。即晴天刮风灰尘满天飞扬,下雨天,变成了‘水泥’路。楼房只有五栋。即现在的双矿集团公司铁路运输部后楼,人们称之‘飞机式’楼。对面有三栋五六层高的楼房。其中有两栋为矿务局机关干部家属住宅楼。一栋为独身宿舍楼,一楼为矿务局机关食堂。再就是市政府有一栋二层办公楼。大约在现在的市妇幼保健院处。其它房屋大部分是泥草房,砖瓦房很少。大小汽车就更少了。当时市政府只有两台进口小汽车,矿务局机关也只有两三台小汽车,大汽车也只有几台。大多数是马车、牛车。当时只有一个中学,即第一中学,在市区。小学有三个:一校在市区,二校在岭东,三校在岭西。商店只有一家,是公私合营的,在现在的南市区。文化生活就更乏味了。没有影剧院,没有剧团。只有一个二人转演出场所。本市的、外地的二人转演员可到此演出几天。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抢着去观看。医院只有一家,即矿务局职工医院,谁都可以去就诊。工业企业只有矿务局所属的岭东矿、岭西矿、竖井矿、选煤厂。市里没有一家国有企业。我所说的可能有遗漏的,因为六十多年了,时间太久了。”孩子们听后,感触颇深!

  我们说着、走着、看着,时间已到下午一点多钟了。大家累又饿了,想找个饭店去就餐。这时,二女儿说:“咱们到马鞍山原住的平房去看看吧。离开二十多年了,大家都同意。便开车到了马鞍山。”

  我们家是一九七五年从岭东搬到马鞍山原市冶金局建的四栋平房的。我家住的是前左数第一栋西头第一家。面积四十多平方米,两屋一厨,带个小走廊,有上水,设计合理。院外是原市第七中学,西边是原马鞍山小学。孩子上学非常方便。这户新房,比我在岭东住的草房,石头房好多了。我们在此房住了二十年整。直到一九九五年,单位分给一户八十平方米的楼房,才搬离马鞍山的平房。

  下车后,我们被眼前的楼群迷住了,不知东南西北了。房子变了,路也变了。原市七中教学楼扒掉了,原马鞍山小学异地重建了。我们边走、边找、边打听在外边闲聊的人们,谁也说不清楚。真是找不着原来的家了!我们仍然不甘心,接着找。忽然在一栋楼房面前,看到了三棵近四十岁的老柳树。孩子们说:“这三棵老柳树,是原七中门前的树。”我对着安邦河,马鞍山仔细观看一会,辨辨方向,才确定是原七中门前的树。但是哪栋楼是我们家原住平房的位置呢?还是确定不了。又继续寻找。在两栋楼房中间,发现一条通往原市开关厂的一条小路。我家原住的平房,就在原开关厂大门外,道南侧后数第二栋西头第一户。方向对了,哪栋楼还是说不准。时间快到下午两点钟了,孩子累得无精打采,精疲力尽,感到遗憾!我说;“虽然未找着原住二十年的平房,但却看到马鞍山的变化,看到了人们住了高楼大厦的的喜悦心情,一点也不遗憾!”于是,大家带着欢乐、带着幸福,高高兴兴地就餐去了。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