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张广荣
最近,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本书通过访谈用生动活泼的事例、朴实感人的文字描绘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赞颂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读完此书,我思潮翻滚感触颇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以领袖人物的具体成长阶段为切入,向我们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练故事,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风范的“黄金时期”的成长过程,以直观生动的事实,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建立在多么坚实、多么深厚的根基之上,让我们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权威观、领袖论的科学性、重要性,让我们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运动、党的事业发展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领袖的需要和依靠是内在的、必然的。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
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常常感慨,书中提到的“三个最”,即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这三个“最”有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内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怀抱,哺育成长。我常常感慨,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这七年里,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的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我常常感慨,领袖人物在青年时期是如何坚定理想信念,是如何锤炼意志品质,是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展示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我常常感慨,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的必要!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说:“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要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我们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些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坚定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有利于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有利于走好变挫折为动力的人生之路——在挫折中吸取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让青春在磨砺中得到升华超越。
苏轼也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习近平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与七年的青春磨砺密不可分。生于忧患,长于历练,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皆可为证。大禹,治理洪水肆虐继承帝位;毛泽东,历经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林肯,领导美国南北战争,维护美联邦统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青春同样也是在不断磨砺后才能谱写壮丽篇章。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要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学到,吃苦是人生必修课,年轻人就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用坚韧不拔的毅志来磨砺我们的青春,让我们的青春在磨砺中绽放芬芳。
总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将这本书当作历史经典去读,去品味。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阅读此书,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毋庸置疑,本书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磨砺的重要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