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荔玫
以我八旬老人,数遍阅读,不能不说,兴澜之作,每每阅之,感动不已。真为中国有这样教化了的国民、干部、党员而骄傲与自豪!
以我八旬老人,数遍品读,我读到了兴澜文字、文学的灵性,真情、踏实,我为有这样的忘年交之友欣慰。
真爱恒久
(一)
糟糠之妻不下堂
1927年,马日事变后,徐特立与妻子生离死别。
这年,徐特立从家乡动身去武汉,妻子站在门前,目送他远去。他走一程,又回转身,来到妻子面前凝目相视,摸摸孩子的头,难舍难分。
大革命失败了,在2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夫妻两地分居,甚至多年音信皆无。等待是漫长的,企盼是一种煎熬。
这期间,徐特立留学法、日、德等国。无论是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冲击;还是在城市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里,洁身自好,爱妻爱家,情感不动摇。
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将年过古稀的老夫人,接到北京来生活,他没有嫌弃妻的苍老、妻的小脚、妻的没有学问。他一再告诫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像对待他一样对待她。
每逢出门看戏,徐特立都会扶着老夫人同行;每逢在家接待客人,徐特立都要拉着夫人同坐;时常面对镜子,为老夫人梳头;餐桌上为老夫人挟菜。
徐特立怕老夫人为儿子离世而痛苦,一直瞒了她几十年,并托人以儿子的名义从国外来信,读给老夫人听。
徐老夫人1960年去世。徐特立老人还将他们老夫妇的合影放在上衣口袋里,走到哪儿,带到哪。
徐特立这位老革命,他抱定——“患难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信念。
徐特立老人,他纯朴、坚贞的中国式爱情守恒,为后人竖立了榜样。
(二)
李大钊与妻
李大钊在北大任教后,这位教授很快成为我国思想界、知识界的名流。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同志均受其革命思想影响,深深地敬重他。
李大钊也是在此社会背景下,携妻进入北大。当时,些许社会名流前来拜访,谁都不肯相信,一位乡下不识字的老女人,竟然是李大钊的爱妻。
是啊,时年,李大钊是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才俊,他意气风发,名望可嘉;而妻已过不惑之年,容颜已衰。
但李大钊对妻子的爱与体贴与日俱增,他没有一点的嫌弃,半点的怨愤。而是与妻共同料理家事,教妻认字读书,他们讲故事,说笑话,共度夫妻喜结良缘的日子。
甚至,李大钊的政敌,不得不赞叹——“为人热情勇敢,有气节,有操守,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李大钊适其人也。”
“真爱永恒”中的两个小故事,告诉人们——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家庭稳固的基础,而家庭的稳定与国家的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李大钊在《李大钊选集》中所言——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应保持他的自由、神圣、纯洁、崇高,不可强制他、屈抑他,使他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
诚然,真爱是亘古长明的灯,自然它定睛望着风暴却不为所动。
冲动是魔鬼
有这样一对善良的老夫妻,遗憾的是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都患重病。他们相互牵手,常到医院就医。
一天,两位老人在医院听说,前楼妇产科,有对未婚青年,生了个小女孩。两个大孩一筹莫展。
于是,两位老人前去探听情况。
两位老人走近了这对年轻人。老太婆询问得知:女孩说自己家在农村,从小父母双亡。自己由姑姑养大,上大学念书也是姑姑供的。如今出了这样的事,自己真的没脸活下去了,边说边泣不成声。后来,她又说,跟她好的这个男孩,是她现在大二的同班同学,当这位男同学得知她的身世和处境,非常同情她。渐渐地他们接触多了,便产生了好感,再后来就恋爱了。现在就成了这个样子。
老两口听罢,互相望望,再问两个年轻人,下一步怎么走?两个年轻人说,他们不肯离开学校,,又怕家里知道这件事。男孩说,我家如果知道了,我爸非把我赶出家门,不会再供我读书了。
两个年轻人,说着说着双双跪在两位老人面前,一求再求给他们出个主意。
两位老人也茫然了,看着这对年轻人,又气,又狠,又怜悯。
这时,两个人几乎同时说:“爷爷奶奶,这孩子给你们吧,我们看您二老是善良的人。现在就抱走吧。我们互不留姓名,我们终生不会找这个孩子,我们就是相信您二老了。这也算您二老救了我们。”
说着,两个年轻人,一边抱孩子;一边将两个人的口袋里所有的钱30元都掏出来,塞给了老奶奶。
老两口相互对望着,老爷爷到外面给他们结了住院费;后又给女孩子一些生活费。
互致分手。
朋友,你知道吗?
如今,老夫妇已经耄耋之年,他们抱回的小孙女已经上大二了。孩子活泼可爱,一直认为自己就是老人家贴己的孙女。
我们真诚地希望,小孙女长大后,恋爱千万别冲动……
周总理的家教
读了前面“高官无需炫耀”外国人的两则小故事,让我想起了30多年前周总理的家教故事。
果然是,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才人、匠人都很重视良好的家风的传承;都很重视对家中子女和晚辈的教育。
周总理的晚辈,有的住在老家淮安,还有的住在广东、山东、湖南、山西、江苏等地。总理虽然自己无亲生儿女,他的侄儿、侄女、侄媳等晚辈的亲人也不少。
可是,朋友们,有几多人知道,他有个叫周尔辉的很优秀的侄子呢?
1974年,周尔辉工作调转,总理要求他到新的地方工作,不能讲出同总理的关系,并要求他告诉小孩子,也不要讲出这层关系。
总理多次耐心地教导晚辈说:“你们如果说明了与我的关系,别人知道你是总理的侄子,很可能就要处处关照,会使你产生优越感,慢慢地你们仰仗这层关系,自己就不求上进了。”
总理还说,晚辈对他最好的表示,就是将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最好接班人。并且总理强调说:“如果你们要特殊,你们只能在多做工作,这一点上特殊。“
总理的侄子周尔辉在北京读中学、读大学,又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前前后后十几年之久。他没向别人亮总理的“牌子“,没人知道他是总理的侄子。直到他申请入党时,组织派人到淮安调查他的家庭情况,才知道周尔辉是周总理的侄子。
周尔辉在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组织上决定他留校工作。总理听侄儿讲了这件事后,他表示不同意说“你留校能干什么?”尔辉说,这是组织决定,他是服从组织分配。这样,总理就没有继续追问。
周尔辉结婚后,组织上为了关照他们夫妻关系,通过商量,将他爱人孙桂云从淮安调到北京工作。调到北京后,尔辉和妻子去看望伯父伯母。这时,周总理才知道此事,他让邓颖超教育他们说:“伯伯是负责城市人口压缩工作的,不能带头违反这个政策。”
后来,周总理指示相关部门,让孙桂云调回淮安工作。一年后,总理又让尔辉也调回淮安工作。
分别时,总理语重心长地对侄子说:“学校里学的东西,可以带到家乡去发挥作用。回去后,不能搞特殊化,任何时候都要防止特殊化。”
总理的一生,没有为自家谋取私利,而是为人民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富翁的忠告
节俭是财富的创造者,节俭是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分界线,信不信由你。
节俭不仅创造财富,而且还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培养一个人的品格,你一定要养成节俭的习惯,做不做由你。
年轻人初入社会,应该明白,世间大部分贫穷,多是一种病态。是由懒怠,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环境,渴望奢侈与浪费所造成。
从社会发展规律,从人们社会生活需求看,贫穷是一种反常态的东西。它不适宜人们生活的需求;富裕、充足、美好是人们的渴望与需求,不断地、脚踏实地努力争取,人人都可得到幸福与美好。
虽然在人类社会中,富翁的存在是少数,可多数人经过努力拼搏,不怕吃苦,定然会苦尽甜来。
但是,也许有这么一种人,他的确是不知疲倦的辛勤着,但他同时也在大手大脚挥霍着。
些许人追问过一个富翁,致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富翁告诉他——
“假如你拿出一个篮子,每天早上放入10个鸡蛋;每天晚上再取出9个用,最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总有一天,篮子里的鸡蛋会满起来。
富翁说:“致富的第一个原则是,在你放进钱包里10个硬币中,顶多只能用掉9个。”
不要认为每天节省一点点无济于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忽视点点滴滴的积累,是可笑的荒唐。
树立起一个勤俭的好习惯;树立起一个节俭的好家风,是富翁致富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