缨子
城市林立的高楼阻挡了人们的视野,局限了人们的生活,却隔绝不了人们憧憬原野、向往绿色、眷恋山川大地的心。
也许是生于斯、长于斯,最终也要归于斯吧,人们对大自然、对田野、对泥土,总是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愫,这也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吧。
我出生在巴山蜀水中的一片茂竹修林的小山坳里,石屋周围长满了青苔与野棘藜,门前有一条流水淙淙的小溪。在我还没有任何记忆的时候,母亲便用一只竹篓把我背到了东北,辗转来到当时已从部队转业到煤矿工作的父亲身边。我最初对故乡的印象,完全是从母亲后来的描述中形成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已是而立之年的我,才有了一次到故乡旅游探访的机会。脚踏故乡的石板路,目睹故乡的青山绿水,欣赏故乡的大足石刻,我心里自然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
在煤矿读中小学的时候,我们都是上半天课,玩耍的时间特别多。父亲为了给我们兄妹三人找点差事做,便给我们买来两只小山羊,让我们在课余时间去放羊,我们便成了“小羊倌儿”。这样一来,我们与大自然、与山野草地亲近的机会就更多了。春夏之际,是我们放羊的最好时机。把羊带到大草甸子撒开,让它们尽情地吃着青草嫩叶,我们则无忧无虑地下河捞泥鳅、嬉戏,或在河岸上疯跑、采花、采猪食菜、做游戏。到了秋天,我们又把羊带到山边啃树叶蒿草,而我们这帮小伙伴们便围着山边转圈采榛子或蘑菇。大自然对人们的恩赐真是毫不吝啬,每天我们都满载而归,东西多了拿不动了,我们便让长大了的山羊帮我们驮着。回想起来,那真是我们无拘无束的欢乐时光。而如今的孩子们,要想享受到这样的乐趣,恐怕是很难了。
中学毕业后,我先是到郊区农村下了乡,干农活,整天与土地打交道,与大自然形影不离。而后我又到矿上的青年点上了山,在一个林场当护林员,每天跋涉穿越在山地丛林间,与青山为伴,与绿水相依,与鸟雀为伍,与山风、阳光对话。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使我陶情淑性,心旷神怡,陶冶了我乐观豁达、虚怀若谷的性情。
一直到1978年初,我终于结束了将近三年上山下乡的生活,从大山里走了出来,走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开启了我人生的新征程。也许是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恋恋不舍吧,在以后参加工作的岁月里,我曾有几次外出旅行的机会,每到一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我都细心游览观光,认真品味大自然的秀美景色、神奇造化、蔚为大观,从中受到感悟与启迪。为了记住每一次旅行的经历,特别是反复回味其中的精彩瞬间,享受所拥有的精神财富,每次旅行回来之后,我都将旅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一篇篇文字,就算是游记或者散文吧,发诸报端,与读者朋友乐趣共享,思想火花共碰撞、共交流,以产生心灵共鸣,也算是一个旅行纪念,不虚此行。
在2000年我家从矿上搬迁到市里之后,从我家住的五马路广播电视大楼后院到工作单位,大约有五六里地,为了锻炼身体,我几乎每天都要步行,穿越益寿山去上班,18年来风雪无阻、风雨不误。步行上下班,既锻炼了身体,又亲近了大自然,随着四季的更迭,益寿山的景色也随之变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让人赏心悦目,乐而忘返。
对有心人来说,人生处处有收获。亲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你的收获会更多,你的思想也会更成熟,情感也更丰富细腻。
让我们走出高楼大厦,远离繁华闹市,投入大自然母亲的怀抱吧。对大自然的情有独钟,对绿水青山、田野风光的依恋情结,会使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永葆一颗年轻的心,拥有一个美丽、快乐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