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生
//shuangyashan.dbw.cn  2018-02-28 07:05:43

友谊农场有这样一群人

  东北网双鸭山2月28日讯(何辉)有一种追求,看似平凡渺小,它却成就着不凡的业绩,有一种追求,看似朴实无华,它却辉煌着一个人的一生。在友谊农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是非常普通的人,都有一个平凡的家庭,都工作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可他们却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翟培涛主动退出低保

  在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第一作业站有这样一位职工叫翟培涛。2017年8月的一天,翟培涛来到作业站对书记如实的说到:“我家去年合作经营土地收入达到了7000元,妻子在外地打工每月也有收入,虽然现在我身体不好,吃药还得花钱,但是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非常感谢作业站对我的帮助,我自愿退出低保。”

  翟培涛从小继承了北京知青父亲身上勤劳、朴实的宝贵品质,他在自身遭遇病痛折磨的困苦时期,得到了组织上的救助,享受到垦区最低生活保障。翟培涛承诺全家自立自强,一旦家庭收入超出低保标准时,就主动放弃低保资格。他顾全大局,不贪小利,用自力更生实现脱贫,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诺言,是贫困户中的楷模。

  几年前,翟培涛9岁的女儿在一次玩耍中突然体力不支,重重的摔到了地上,嘴里一直喊着:“妈妈!妈妈!我腿好疼啊!”翟培涛火速扛起女儿借了台摩托车就往9公里外的医院奔,医生诊断出翟培涛的女儿腿单侧股骨头坏死,这个消息有如晴天霹雳,让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陷入了沉寂。“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的腿治好”,翟培涛宽慰着孩子,从此翟培涛更加卖力的干活赚钱,一心只想让女儿去更好的医院治疗。妻子也把时间更多的放在陪女儿做康复治疗,接送孩子上下学上,经过几年的努力,虽有好转但是始终无法彻底根治,最终女儿落下了终身残疾。懂事的女儿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初中毕业就在家自学,想通过一技之长自力更生,不因为自身的残疾而自暴自弃。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一次袭击了这个刚刚燃起希望的家庭,翟培涛因常年高强度重体力劳作,住进了医院,被检查出患有心脏病、心肌梗死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从此,翟培涛不能再干农活了,只能在家中做些简单的家务活。作业站在得知了翟培涛的家庭变故后,党支部书记为翟培涛全家申请了垦区最低生活保障,并来到他的家里办理手续,翟培涛感动的热泪盈眶,庄重地写下了承诺书,承诺诚实向组织汇报收入情况,一旦家庭收入超出应享受低保标准时,就主动放弃低保资格。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翟培涛的妻子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终于有了一技之长,家庭收入有了明显改观。妻子和女儿喜气洋洋地穿着时尚整洁的衣服回家团聚。翟培涛心里也很高兴,并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我说(妻子)小丽,今年咱作业站买大车、种地种的多的低保户都被取消了低保。咱家现在也渡过难关了,你看这低保咱还要吗?”妻子很不理解的反问:“你傻呀?还是脑子进水了?有白送钱还往外扔的吗?咱家又没买大件儿,你不承认收入超标,谁能查出来?”翟培涛斩钉截铁地说:“人穷志不能短,当初咱家困难时期,是作业站伸出援手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现在我身体虽然干不了重活,但是可以申请病退,低保是保障全家温饱的,现在咱们家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能再占公家便宜了!说话就得算数,说到就得做到!”

  在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躯体和本不富裕的家庭中,能够保持灵魂的纯洁,拥有诚信的品质,翟培涛同志在各种荣誉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强调如今的发展离不开农场党委的关怀和扶持,要吃水不忘挖井人。

  徐佩发退休不退岗

  在友谊农场第三管理区活跃着一位爱管闲事的老党员,他叫徐佩发,2010年他从作业党支部书记退了下来,卸职后,他却退休不退岗,继续以一个共产党员身份,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虽然现在没有职位,但是在参加组织活动,特别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时,他始终积极主动,用自己的爱心让困难群众感受党的温暖,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

  一年的冬天,他到作业站困难职工高玉岩夫妇家中,看到老人无棉衣棉被,屋内寒冷。他回到家中拿了两套棉衣棉被,送到老人家中,第二天又买了2吨煤送去。党员王志国因外伤,导致股骨头坏死,行动不便,家境贫困,便与其结成帮扶对子,帮钱、帮物,帮技术,帮劳力,使其在2年期间脱贫,对老党员也十分关注,经常去看望和慰问,解决生活难题。徐佩发认为,老党员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经济建设立过功、出过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关心。他把每一位老党员、优秀党员当作自己的折射镜,树立自我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力求率先垂范,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业站有事,徐佩发总是吃苦在前,以身作则。每到春季,积雪较厚,气温回升较快,积雪暴化形成大量的“桃花水”致使支渠水位迅速上涨,大水漫过堤口流入耕地,他就率领群众进行抗洪,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跳入刺骨的河水中,打桩护堤,经5个多小时的奋战,险情得以控制。近几年来,他还主动地担任了义务的防火护林员,每逢春秋两季防火期间,对各个林带和山区易发生火情的地带,进行排查,对群众宣传,消除隐患。每日排查巡逻要走20多公里,杜绝了火灾的发生。

  徐佩发常说:“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咱们的党是好党,党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要充分发挥党员、党组织的作用。”他认为,只有把无职党员的原动力充分激发出来,党组织的凝聚力才能大大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才能快速扩张、党组织的战斗力才能大幅提高。作为一个党员,徐佩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光辉理想。

  王铭龙自主创新创业

  2012年开春,他穿起制服、扎上领带、坐进了畜牧“120”的办公室,当上了一名兽医。这是父母多年的夙愿,有了一个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未来。

  上班不到一年时间他又脱下制服、摘下了领带,将一封辞职信丢上领导的办公桌,头也不回的离开了。这一天他成为了父母亲眼中的“逆子”,父亲说他没有未来。没有父母亲的支持他怀揣着仅有的6000元钱,背起被褥、走进了山林,住进虫蝇飞舞的窝棚,与鸡猪同住。这一天,他迈出艰辛创业的第一步,开创未来。

  王铭龙经过前期认真的市场调查分析后,开始重新选取养殖场地,扩大养殖规模。在管理区领导的帮助下,他联系到了友谊农场工会和林业科。为了帮助他发展林下经济,大家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帮助他承包了第九管理区第四作业站后山的柞树林。说干就干,这一年他在林子里圈了地,盖了几个简陋的木质猪舍,为了方便管理照看,王铭龙就在林子边支起了塑料棚子,开始了属于他的生态猪养殖生涯。

  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猪病,让王铭龙新近购买的100头子猪有大半发病,而且陆续出现了死亡现象。王铭龙彻夜不睡守在仔猪舍里,终于在王铭龙和管理区畜牧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他渡过难关大部分仔猪存活了下来。为了饲养的需要,他将一大半房屋改成了猪舍,只留了一间小房子住人。一晃,十多个月的饲养期过去了。他养的笨猪也达到了出栏的标准,由于刚刚开始养殖生态猪,他养的猪还不被大家所熟悉,前来采购年猪的猪贩子只挑选了一小部分买走了,但还有大部分没有销路,于是王铭龙又在饭店、市场、超市之间开始当起了他的推销员。可惜饭店嫌他的猪肉成本高,市场上又没人认,超市倒是可以供应,但他的养殖量又达不到人家的要求。没办法卖不出去就要赔的血本无归了。

  王铭龙在寻找致富路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值得庆幸的是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了绿色养猪的商机。他说“现在的日子过好了,大家不用再为温饱担心,而是想要怎样才能更健康的生活,尤其是餐桌上的健康。”现在,王铭龙在林地中养殖商品猪达到500多头,其中不乏野猪、民猪等原生态猪种,基本达到了自繁自养。他粗略算了一下,一年光购进玉米、豆瓣等饲料就达到了150吨,从不给这些猪喂食任何有添加剂的饲料。冬天由于林地草木凋零,王铭龙还会在附近的酒厂购买酒糟作为饲料。为了保证猪肉的绿色品质,他从不用抗生素等西药给猪治病,通过学习王铭龙还根据中药的不同药性,结合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向饲料中加入中药,从而有效地防病治病,提高猪的免疫力和生命力。

  原生态的养殖方式使得猪的体质上升,得病几率下降,猪肉口感非常好,瘦肉鲜嫩,肥肉不腻,深受消费者的青睐。2015年他养的猪以“老柞树”作为品牌注册了商标。当年销售商品猪200头,每市斤猪肉16元钱,一头猪可得净利润600元,全年的年效益能够达到12万元。绿色养殖的美味猪不仅改善了王铭龙家的经济状况,还为每位老百姓的餐桌送上了健康。2016年王铭龙被评为红兴隆管理局感动红兴隆创业创新人物。

  在创业中王铭龙逐步褪去稚嫩,走向了成熟,迈向成功。这与他的努力分不开,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机遇总是留给找寻它的人”。他的成功也激励了身边的许多年轻人,向着成功迈出自己坚定的步伐。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