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二农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东北网双鸭山2月23日讯(李阳 田红)去年,八五二农场依托桦龙食品速冻有限公司成立的订单式黏玉米种植合作,为40个贫困家庭提供了就业援助,实现劳务收入152万元。
去年,八五二农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创新实施“三色”扶贫模式,从红色激志爱心帮扶、蓝色助智培训扶技、绿色创业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入手,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全面提升精准扶贫的内动力、带动力、凝聚力,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效。去年,全场结成帮扶对子128个,帮助13个贫困户出点子、指路子建立10个产业,实现增收19.5万元;社会帮扶安置就业108人,技能培训68人实现再就业;全场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11个,成立联合体14个,为贫困职工送慰问金39.25万元,为贫困学生发放金秋助学金5.24万元。
红色爱心帮扶
全面提升扶贫内动力
“多亏了作业站的3位领导干部,在开春帮俺垫付了3万多元的利费,还帮代播、代管、代收,俺才能挣到这1.5万元。”第一管理区第二作业站贫困户吕宝喜激动地说。
2016年,八五二农场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帮扶困难职工244名,结成帮扶对子30个,为贫困户发放无息贷款34万元,开展服老助困义诊6次,为帮扶户送技术121次,送信息咨询200条,帮扶212名低收入户实现当年脱贫。去年,八五二为顺利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提出爱心帮扶献真情工作思路,全面实施“立体网络”帮扶模式,即三级领导干部深入精准扶贫对象家中串亲戚、出点子、指路子、迈步子,因户施策;联合各私企业主,支持和参与扶贫开发;出台优惠政策,兜底保障,全面提升精准扶贫内动力。
农场组织开展了“一帮一”走访对接、“精准扶贫暖人心”、免费健康义诊等扶贫助困活动,农垦建业木材加工有限公司、百盛超市、惠园春酒店等私人企业,爱心捐赠贫困户,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建立兜底保障制度,工会联合司法、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整合资源,对贫困家庭中主要劳动能力完全或部分丧失的、且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了低保发放、医疗救助、集中供养等“特惠”政策。
在“立体网络”帮扶中,农场建立完善了“两帮联动”精准帮扶机制,即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名到户帮扶干部责任人,私企业主参与帮助贫困户保障增加其收入;责任人和私企业主帮扶中要做到相互沟通、联系紧密。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第三管理区何强,在得知辖区职工李凤英患有精神病、丧失劳动能力后,便主动帮助她家管理田间事物,并无偿交李凤英的儿子维修机械,常年雇佣他当司机,增加其家庭收入。
何强借用《爱的奉献》里的歌词,笑着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全年农场为63户低保户申请低保金37.8万元。
蓝色培训扶技
全面提升扶贫带动力
第一管理区张国成通过参加科技培训,自家种植了50亩有机鸭稻,在水稻田里养殖鸭子1000只,年底获利4.5万元。
农场党委副书记说:“扶贫不仅要扶志,更要扶智、扶技,才会最终实现我们的脱贫目标和任务。”
农场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采取强技能、走现场、开课堂的措施,积极搭建就业援助平台,不断提升精准扶贫的带动力,利用“春风行动”和“阳光就业”举办特色作物种植、家禽养殖等“订单式”培训,坚持走进示范现场开展现场授课、现场演示、现场互动,开办“培训+就业+创业”的扶智课堂掌握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农场坚持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从贫困人员实际出发,相继举办了水稻栽培、特色豆、特色经济作物等种植培训班,开展了大鹅养殖、“鸭稻”种养等“订单式”培训,增强人员就业保障;农场工会借助“田间课堂”,积极组织贫困人员与科技示范户、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现场听专家讲学,并开展了参观扶贫基地和种养殖大户等学习活动,促进人员有效掌握农技知识;结合实际,农场有针对性的开办了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的扶智课堂,减轻“以业、以地、以薪、以保”的物质帮扶压力,增强就业能力。
去年,红旗管理区刘秀琴参加了农场举办的首期育婴师培训班,通过农场的帮助,在培训结束当天,她就以每月2800元的薪资实现了再就业。她兴奋地说:“是农场举办的培训扶技活动,让我学到了一技之长,有了再就业的机会。”
路增祥参加了养护培训班,通过微信平台和工会的“双推送”,实现月薪3000元照顾两位老人的就业。
全年农场举办水稻栽培、特色豆种植、大鹅养殖等培训班12期,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举办专场招聘会2次,安置就业118人;开展育婴师和养老护理员培训班两期,参加培训人数多达396人,有80人获得执业资格证书,68人实现再就业。
绿色产业发展
全面提升扶贫凝聚力
第七管理区养殖大户王成江的“生态养殖园”,由最初的养殖鸡、鸭、鹅,扩大到现今养殖鸵鸟和泥鳅,他与2名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带动两个家庭实现年利润3万元。
2016年,八五二农场通过建立8个共富基地、合作经营等形式,培训贫困人员133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12个,除因病因残致贫外的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员100%实现就业,带动52个贫困户增收43万元。为了顺利完成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100%实现脱贫,农场工会提出产业发展共致富思路,推进创新技术成果向经济优势转化,实施“育婴帮带”工程,即以大户为牵引,按不同人员的所需、所求进行分类指导;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牵动,提供项目援助;以“联合体”为带动,提供就业援助;以“帮扶结对”为动能,提供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确保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帮带工程中,农场推行了项目风险评估机制,要求凡是实施帮带项目必须进行事前申报,由工会组织专家全面考查项目的可行性、技术的先进性、市场的风险、效益的核算,确认后方可进入实施阶段。农场在引进“黑珍珠”黑豆种植项目带动低收入户实现增收时,工会组成市场考查组进行全方位调研,确定项目是增收好路子后,种植大户和高产大户进行“帮扶结对”,解决了9户种植缺乏的问题,亩效益在300元左右。
农场依托境内水库、林地、大棚基地等资源,相继发展了食用菌种植、林下养殖、水产养殖等成本低、见效快的产业发展项目,助力脱贫攻坚。第六管理区总局劳模杨拥军通过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北仓”合作社,先后帮助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作为劳模我们理应冲在最前方。”杨拥军斩钉截铁地说。
去年,全场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7个,成立联合体14个,有40名贫困职工仅“两田”就获得了人均4800多元的收入。
万众一心精准扶贫,携手共创春色满园。在全场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70户贫困户、111名贫困职工当年100%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