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双
二姑是一个性格刚毅、胸怀大局,有着医者仁心的女性。
我童年的很多记忆,都和二姑有关。二姑家早年在集贤县,她的家人口众多,不是自己家人口多,而是外来人口多……那些年他们资助、收留过的亲戚、朋友和同事家的孩子约有20余人。
二姑名叫王桂云,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军医学院(第一军医大学前身),她是我们家族从农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女大学生。据二姑讲述,她们读的是军医大学,毕业那年本该留在军区医院,但那个年代国家建设缺人才,地方医院到军校“抢人”,最后部队发扬风格,放手让她们那批毕业生去了地方。二姑最开始被分配到双鸭山市煤炭总医院,紧接着又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去了集贤县永安公社(乡)卫生院。
为了爱情,二姑夫也放弃了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集贤县农村工作(二人是高中时代的同学,一辈子感情笃深)。其实,以二人当年毕业的院校,留在国内某个大城市也不是难事。可二姑对此并无怨言,用她的话讲,都是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革命战士,党指挥到哪,就打到哪,服从组织安排,没有什么好后悔的!
当时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极为艰苦,乡卫生院就是几间低矮的土坯房,全院上下仅有一张病床,冬天四处透风冷得不行;夏天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可二姑不嫌脏、不怕累,和公社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一起在公社的大灶台吃饭,一起推心置腹的唠家常;值班、出诊,不管风霜雨雪,随叫随到,因为工作突出、群众信赖,不到半年就被提拔为乡卫生院的院长。
至今,二姑夫还时常和我们提起二姑当年在工作中发生的两件事,这两件事他终生难忘:
一次,在风雪交加的寒冬深夜,一个老乡焦急万分地赶着马拉爬犁,从距离卫生院30多里外的“三不管”屯(现在的五七村)匆忙而来,他跌跌撞撞敲开了院值班室的房门:“大夫啊,你们快去我家救救我老婆吧,她不知得的什么急病,快不行了” !听着屋外呼啸嘶吼的风雪声,想着路途的遥远,几个年轻的值班大夫都面露惧色。见状,二姑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我是这里的院长,我跟你去”。说完背起十字药箱就和那个农民冲进了外面的冰天雪地……因为救人心切,爬犁车赶得飞快,到地方老乡回头叫二姑下爬犁时,却发现车上空无一人!原来,因为道路颠簸,疾驰中二姑不慎滚落下来。老乡又担心、又害怕,他急忙赶车原路返回去寻找,跑了几乎一半路程,才见雪人一样的二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他家的方向移动着!最终,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而当时,二姑已经身怀六甲……好在那一跤没有伤着腹中的孩子!二姑夫每次谈及此事都心有余悸,而二姑则很平静地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更顾不上害怕,只一心想着病人,就是爬也得爬到老乡家去!”
还有一回是大年除夕,当时永安乡红胜村有个叫李金江的社员,半夜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来到卫生院,那孩子十分瘦小、脑袋耷拉着,呼吸微弱。经查,孩子患的是传染性肺炎,因为生活困难,孩子长期营养不良,情况十分危急,需要住院治疗。可院里条件也不好,床铺冰凉,面对这种情况,二姑毅然决定把大人孩子都领回自己家。当时,表哥和那个孩子差不多大,二姑也不怕孩子的病传染,不分昼夜地守在他身边,观测、检查、喂药,还自掏腰包买肉、买鸡蛋,给孩子补充营养,直到半个月后孩子痊愈。离开那天,李金江夫妇感激涕零地拽着二姑的手说:“感谢共产党,感谢王院长,救了孩子一条命!”
在卫生院工作的那些年,二姑的足迹踏遍了全公社,为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
1979年,因为工作需要,二姑被调到集贤县人民医院任科室主任,在县医院她一直工作到退休,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90年代退休后,她又发挥余热,在双鸭山南市区开了一家诊所,期间经常接济附近一些缺医少药的弱势群体,同时还给他们做“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他们要充满信心的生活。时间长了,邻里们有个大事小情,或是纠纷、争端,都愿意找二姑去解决,他们都说“王军医”面子大,说话大家都服气、都听。其实我能感受得到,二姑所做的一切除了对医生这份职业的无限热爱,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二姑不仅在工作和事业上尽职尽责,对家族也做到了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上个世纪80年代,爷爷、奶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父亲在煤矿上班,在小学当教师的母亲常年体弱多病,很多时候都在生死线上挣扎,是二姑帮着联系入院,里里外外负责照料。二堂姐患病,不能独立生活,常年外地住院治疗,1993年春节,在二姑夫的主张下,夫妇二人把堂姐接回自己家中,每天督促服药、照顾衣食住行,20余年如一日!时至今日,堂姐仍在二老家生活。由于父母去世早,大学毕业后我和妻子就一直在外地打拼,还是二姑牵头,联合大姑和二伯父承担起照顾家中弟弟的责任,当年弟弟上学和成家的大多数费用,都是他们承担的。
都说好人有好报,二姑今年78岁、二姑夫82岁,可他们身体依然硬朗,也许是受过军事教育的缘故,二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军人气质,腰板笔直,说话办事雷厉风行,看不出是个古稀之年的老人。1994年,二姑在集贤县人民医院退休,之前已是副教授级别,副主任医师。二姑夫在集贤县曾任公社武装部长、土地局局长等职,1997年在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退休,时任常务副局长。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一双儿女也非常优秀,学业和事业都有成;二老的孙子2015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后,被中国广州核电集团录用,目前从事重要的研究工作。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一点,二位老人做到了。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不变的,是他们忠于党的事业和对家族尽心尽力的那份赤子情怀!回首往事,他们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更对得起自己无悔的青春!
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十九大精神的光辉引领下,我们的国家、社会乃至每个家庭,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前行,时代都不会忘记他们那一代人,向他们风风雨雨的人生致敬!欣逢盛世,愿岁月静好,愿二位老人好人一生平安,健康快乐,长命百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