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星空的琴弦》
彭忠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东坡试图告诉我们人生总会留下遗憾,不必事事追求圆满。如果我们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月亮的认识。事实上,古人认为月亮不仅有阴晴圆缺,上面还建有广寒宫,住着嫦娥和玉兔。至于月食,则是天狗吃月亮,需要我们拿铜盆出来敲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成建制的天象观测机构,中国古代的历法和天文观测记录是全世界同期里面最厉害的,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基本上跟咱中国人没有什么关系。在皇权主宰天下的天朝,一切朝廷机构都是为皇权服务的,天文观测机构当然也不能例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象是人间祸福的启示,没有人会怀疑、也没有人敢怀疑这一点。
一部人类探索天文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人类追求科学的历史。从人类诞生的第一天起,天文学也就随之诞生。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从托勒密到哈勃,从大地的形状到宇宙的尺度,科普作家汪洁在最近出版的《星空的琴弦》这本书中,用讲故事的方式历数人类在天文上的重大发现。这是一部人类探索天文的历史,更是一部人类理性崛起的历史。汪洁认为比科学故事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对待万事万物的理性态度,它包含不可分割的探索、怀疑、实证和理性四个方面。
今天,在微观上,我们已经可以探测到100亿亿分之一米大小的尺度;在宏观上,已经拍到了距离我们132亿光年的天体图像。人类已经对自己身处的这个宇宙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这个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它不但在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这些我们已知的天文知识的来源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学家们耗费了毕生的心血,把人类对这个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竟然是可解的,这大概就是人类思维上的至高享受了。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既是浩茫的空间,也是深远的时间,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芒跨越了漫长的时空到达地球,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宇宙的历史。
本书包括《大地的形状》等25章,作者通过讲述天文学史上的小故事,展示科学家们追寻科学真相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求证方法,让科学精神慢慢地注入到你的头脑中,因为他们的做法是科学精神的最好注解。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因为没有人能够通晓人类所有的科学知识,也没有人能够永远准确无误地说出各种科学上涉及的数字。但是,科学精神却是人人都有可能掌握的。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掌握了科学的精神,学会了科学方法,我们就能更加理性地认识宇宙。不轻信,不盲从,提高去伪存真的能力,给自己一双更加明亮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