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近年来上海、宁波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这些创新实践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将党的领导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也为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平台。
探索民情民意上达机制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一些公共问题只有以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渠道进入政策程序形成特定的政策,最终使这一问题通过政策途径得到解决和处理。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公众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政策的真正目的是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个自下而上之后又自上而下的反复沟通、实践、修正的过程,将群众的意见、要求、利益反映到党的各项决策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经验——群众路线。
从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来看,这些创新实践在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走出机关、走向社区、走向最基层的群众,把党的建设阵地从党内拓展到党外。比如,一些地方组团式集结各界精英,通过直接、面对面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形成决策依据,从而改进工作,并形成党和政府的政策、制度。还有一些地方开展“同心家园”建设,以居委会为主导,通过“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强化居民参与小区建设管理的意识和责任,营造基层民主协商和居民参与自治的良好氛围。这些创新项目是党组织牵头的收集民意、反映民意的集体行动,拓宽了政党和政府收集民意的渠道。通过对民情民意的收集,形成动态民情信息库,通过对群众反映问题的跟踪、反馈为政府决策的调整提供借鉴,打通了政策制定自下而上的通道,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得到较大提升。
实现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
大城市不同空间区域的群众具有不同的公共需求和利益诉求,群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是量大面广,而是要满足自身需求;只有与群众需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才是高质量的、精准的。而在现实中,当一项公共服务和产品必须由两个以上部门提供时,而且公共服务的多部门提供成为常态时,如果缺乏必要的基于协调、合作、共享理念的集体行动,那么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供给就有可能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下沉,基层治理组织被激活,更多的公共服务触角深入到社区、家庭以及居民。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非政府组织积极地参与到基层区域性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中,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逐渐下移至群众身边的“琐事”,公共服务网络的下移以及公共部门职能的下沉使得城市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
新近出现的社会建设创新项目能够回应基层群众的期盼和诉求,使群众具有更强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比如,商铺将自有车位夜间向周边居民开放、相邻小区打通院墙协同停车等,大大提高了公共停车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比如,依据老人们的需求组织书法、插花、编织、唱歌、舞蹈、腰鼓、风筝、桥牌等各类群众团队,丰富了居民区老人的生活。党员与小区高龄独居老人一对一结对的活动,使这些独居老人能够享受到24小时随叫随到的贴心服务。这些创新实践以党内资源引领带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公共服务的总量,尽可能依据不同居民群众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公共服务提供的精准度。
完善区域化党建平台
一些城市提出通过协调、整合、信任三大治理机制,消除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更好地将相关利益部门整合在一起以便产生协同效应,实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整体性行动。与“整体性”相对应的是“扁平化”。政府管理的扁平化强调多方的合作与参与,聚焦于政府体系内部的结构与流程调整,如减少行政层级、提高效率等。政府管理的扁平化具有管理成本相对低廉、侧重于少层级近距离管理、强调协商与协调等特点。
从这些创新实践可以发现一个共性,即通过党建引领,形成特定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的沟通、协调机制,而这种协调机制的构建消解了城市基层组织的“合作行动困境”,弥合了“条块分割”而造成的“碎片化”。这种协调沟通机制通过对结构与流程的再造,将权力下放到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和提供服务的基层机构,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和民众的价值和能力的组合,尤其是多方的合作与参与,完成政府管理扁平化和职能的下沉,使得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加精准。
区域化党建平台将基层党组织功能从行政性管理向嵌入式服务转变,组织运行机制从垂直领导向协商民主转变,通过平台,统筹区域内各种可能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组织、个人,调动一切可能的资源,形成自治共享的良性循环。区域化党建平台在一定层级上对区域内的资源作总体的规划和配置,人员配备充分下沉,使得公共服务的“网”铺得更开、密度更大,既能够灵敏地获知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又能够及时快速地通过各级组织和部门满足群众的需求。
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基层党组织一方面以行政权力为依托嵌入行政领域,另一方面以社会权利为依托嵌入社会领域,对可能参与到区域公共事务中的各种组织进行整合,在不同级别、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空间的组织之间建立联系、资源共享,并以党委工作直接影响各种组织对区域内公共事务的关注及解决,从而实现基层党组织、基层社会管理和基层公共服务的协作化。
地方党组织的介入成为弥补多元治理失败的有效措施,对于执政党来说可调配的资源较为充沛,可以整合社区层面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集中全区域的力量解决特定的公共问题。相比较于政府部门统领的协调,党组织的参与更能够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得党的基层组织不仅和群众站在一起,还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由于地方党组织的介入,能够对市场、政府、社会等治理形式、力量或机制进行一种宏观安排,修正各种治理机制之间的相对平衡,使治理机制进一步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新整合。(贺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