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做大做强胡萝卜产业引领农业转型发展的新闻调查(1)
在转变发展中,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布局,我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四方台区四合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胡萝卜村就是其中的典范。 ——引语
东北网双鸭山9月4日讯(记者 杨军)今年5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包括太保胡萝卜在内的27个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发布公告,至此我市再添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这一消息也让主产区——四方台区太保镇四合村的农民欢喜不已,增添了他们种好胡萝卜的信心和干劲。
播种100多亩胡萝卜的聂秀臣,采用机械化播种、人工除草间苗、荧光灯控制害虫等种管新技术,年总产量达到71万斤。而这只是太保镇村民靠种植胡萝卜致富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不少和聂秀臣一样的农民都在政府的支持下富了起来,胡萝卜也成了让当地村民致富的“金元宝”。近年来,依托自然、资源、区位等优势,我市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合理调整种植产业结构,扶大做强农业特色经济,壮大优势农产品基地,拉长延伸农业产业链,让农产品在本地增值、在外地畅销,走出了由追求产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的“以特富农”之路,进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作为四方台区唯一的农业产地太保镇,粮食、果蔬、畜牧资源丰富。其中,四合村一直是传统的胡萝卜种植村,这里气候条件优越,耕地黑土层厚,透水性好,土质疏松有沙土特征,加上光照充分,早晚温差大等因素,非常适宜胡萝卜的生长。生产的胡萝卜具有典型的外形光滑整洁,色泽深红,笔直无叉,干脆甜口的属地特性。
在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营养丰富的太保胡萝卜曾是抗联战士的军粮和补品,是它让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里驰骋疆场、歼敌无数……在充满生机的幸福时光,它乘上了互联网和现代大农业的快车,让这里的人们收获富足与希望。
太保镇自1973年就开始大面积种植胡萝卜。1980年,根据这里“土质好,肥效高,靠近城市,方便群众”的有利条件,市政府确定四方台区太保镇为胡萝卜种植专业基地。
1986年,四合村部分村民开始引进日本“五寸参”胡萝卜种子进行试种,秋收后发现收获的胡萝卜从品相、口感到产量都有别于邻近的村屯。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即使天都塌下来了,只要不下雹子,胡萝卜也涝不了,因为水很快就会渗到地下了,土地根本就不积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太保胡萝卜在同江装运,经抚远船运到俄罗斯的海参崴。进入2000年以来,四方台区太保镇通过政策引导,积极鼓励、扶持扩大胡萝卜种植面积,先后引进“大禹”、“华农868”、“华农237”等品种进行优选优育,从中选出“华农868”为适宜品种。
2017年,太保镇胡萝卜种植面积发展到了1400亩,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他们将原有“孤军奋进、单打独斗”式种植销售整合为规范化、标准化合作社营销模式。
经过发展,而今太保胡萝卜早已是名声鹊起。先后被列为四方台区名优土特产品名录和成为双鸭山市绿色有机种植产业规划核心聚集区。
本着创一个地标、兴一种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四方台区把太保胡萝卜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作为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来抓,以振兴地方经济、提升四方台乃至双鸭山知名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及特色农产品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积极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太保胡萝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一举获得成功。
记者点睛:
作为“绿色生态之城”,双鸭山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水好、空气好,资源禀赋优良,自然风光优美,农业优势明显,盛产水稻、大豆等绿色食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欧盟认证的有机食品基地,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50亿公斤以上,仓储容量达到1300万吨。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粮食的大丰收和卖粮难曾给我们这个粮食大市敲响了警钟。阵痛中,黑土地做出抉择:借助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全力培育市场,将农业产业化推向帅位。
因为有了“前世的坚持”,才有了“今生的灿烂”。四方台区太保镇四合村借助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实施结构调整,实现了自己的转型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现实例子,这也是我市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并锲而不舍坚持走到底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