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7月26日讯(记者 赵明川 蒋丽波 宋瑞红 杨昕宇 张涵 柴双)入了头伏,天出奇的热,水稻种植户刚好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农闲。宝清县夹信子镇团结村党支部会议室里,三个50出头的中年男子闷头坐在会议长桌的一角,一团香烟的白雾缭绕在他们头上,缓慢地飘向窗外。
“现在南方的水稻最低收购价下调,明年有没有保护价都是个问号,一旦将来水稻价格走向市场,水稻种植户的收益不知道要打多少折扣啊?”说话的是团结村村委会主任宋刚,这件事已经在他心里翻腾很久了。“最长远的出路就是种有机稻。”村会计孙士军接过话茬。在种植有机稻方面,孙士军的父亲已经做了尝试,房前500平米的小园种了水稻,上的是农家肥,除草靠手拔,丁点农药、化肥都不施,效益是种普通水稻的十余倍。“小园毕竟是小园,大田种有机稻实现不了。”宋刚摆了摆手。“是啊!撂荒三年谁家都会有顾虑。”村党支部书记马光辉说道。“不行三亩撂荒一亩,怎么整也得想办法让大家试一下。”孙士军说完狠狠地吸了口烟。“这也行不通,只要你撂荒连不成片,附近飘过来的农药就能让你达不到‘有机’的标准。”马光辉摇了摇头……
这三位皮肤黝黑的中年人不仅个个是种田高手、种田大户,还是团结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今天这一幕,他们三人都不感到陌生。2014年,宋刚得到消息,2015年往后,国家将逐步取消玉米的最低收购价,玉米价格将由市场决定。当时村两委班子商议的对策是“旱改水”,可是村里大多数人种了一辈子旱田,一下子改成水田心里接受不了。当所有人都对“旱改水”无动于衷的时候,马光辉、宋刚、孙士军率先将自家旱田全部改成水田。在他们的倡议下,一些亲戚朋友也尝试着改了一部分,当年秋天就有1000多亩旱田改成了水田。2015年秋,水稻刚收割完,孙士军就给大家算了笔账:一垧水田的平均净收入相当于三垧旱田赶上丰收还卖上高价的净收入。村民们一下就炸开了锅,当年秋天和第二年春天,又有4000多亩旱田改了水田,到2017年春天,全村8232亩地,除了高岗和坡地,能改的全部改成了水田。
团结村是县里有名的贫困村,2014年,全村210户人家有171户贫困户。这个宝清县南外环路南侧的第一村,距县城仅3公里,车程仅5分钟,过去县里人却只知其名,不知在哪里。原因就是路难行,连收粮的大车都进不去。在县乡两级政府大力扶持下,全村街道实现了白色路面全覆盖,并与南外环路连通。三年间,马光辉、宋刚带领村民修建了8公里的农田路,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备。2015年,村里贫困户减少到140多户,2016年133户,2017年,全村仅有13户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
团结村富了。如今,全村有水稻收割机30多台,大型农机具户均一至两台,私家轿车50多辆,还有40多户村民在县里买了楼房,冬夏两头住……
会议室里,三个人依旧面无表情。“现在庭院经济很火,那咱就鼓励大家参与,城里要有人想种地,咱们给他把地预备出来,他不会种,咱们给他种,收租金。咱们一件事一件事办,办实了、办细了,一样有账算。”马光辉打破了短暂的平静。“这是个好事,咱村离县城最近,得把优势发挥出来。”宋刚一边点头一边说道。“一个事是一个事,大田的事不行出去看看人家是咋整的。”孙士军双手托着下巴,谁都没看,像在自言自语一样。“好啊!咱们现在就应该出去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好过在这闭门造车。”马光辉眼睛一亮,站了起来。宋刚也站了起来,笑呵呵地说:“好!就这么定了,找个合适的时间咱们一起出去看看。”三个黝黑的汉子都笑了,笑得自信又爽朗,好像找到了制胜的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