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饶河县山里乡新利村第一书记张春一
东北网双鸭山7月12日讯(记者 杨军 韩庆权 杨启坤 赵宏伟)“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农民情感。”这是饶河县山里乡新利村第一书记张春一写在他驻村日记首页上的一句话。
一个80后的年轻人,放弃了城市优越的居住、医疗和工作条件,放弃了与亲人天天团聚的天伦之乐,只身来到祖国的边陲小村。
他没有满腹的经纶和滔滔不绝的话语,因为他不健谈。
他没有惊天动地、感人的事迹,因为他只喜爱岗位上的默默耕耘。
他低调,低调得心里只有一颗对党的忠诚、为村民谋求致富的心。
张春一,一名来自于市环卫处的第一书记。
(1)
驱车近一个小时,从饶河县城来到了山里乡新利村,在村委会见到了正在组织部分村民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驻村第一书记张春一。
“因为农忙,很难组织大批村民一起学习,这样的学习会我们已经组织开展了五次。”散会后的张春一边整理着会议材料一边对记者说。
站在村委会的院落里,张春一告诉我们,新利村离县城较远,村民不富裕,村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去了,下地种田的都是上了岁数的村民,观念陈旧,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他来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把提高村民的思想观念作为了重点。
“岳书记,咱俩一起把精准扶贫工作的村里贫困户名单张贴上墙吧!”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岳继全走进村委会,张春一向他招手。
张春一介绍说,目前,精准扶贫工作是最大的工作,肩上的担子也跟着重了起来,村务公开就贴在村委会的玻璃门上,方便村民来监督,一目了然,公开透明。
(2)
“我们的第一书记可是员干将,来村后就扎下根来,很少返回市里的家,连他媳妇都经常打电话发泄对他的不满。”进入村委会一落座,村党支部书记岳继全就拉开了话题。
2015年11月,张春一带着一腔热情被派驻饶河县山里乡新利村任第一书记。刺骨的寒风中,背着行李的张春一被车子送到了这距县城还要行车一个多小时的偏远小村子。
“论志向,我是真心想到农村来丰富自我、展现自我。论感受,交通不便,想回趟市里的家都要六七个小时,开车从村里回市里费用六七百元,个把月都舍不得回家一次。”张春一话语中,有幸福也有辛酸。
刚住村的时候,村民对他这个市里下来的第一书记并不买账。张春一没有退缩,而是将对农民的走访从炕头到了地头……从访民情、听民声、帮民难、解民惑中寻找帮农、助农、兴农、富农的良策。
刚来那年冬天的一天,由于入户走访到很晚,疲惫的张春一回到住处没有吃晚饭就和衣睡着了,那天冷得很,半夜里炉火又熄灭了,早晨,从冰冷和饥饿中起来的张春一发现,屋子里的自来水管冻住了,暖瓶中也没有了一滴水,他找到一瓶可乐,给自己做了一碗很难下咽的可乐煮面。那一刻,张春一的心情失落到了极点。后来,他静静地站在窗前,眼望窗外,想着来时的誓言,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了。
(3)
“别看张书记是城里人,但是对帮助我们发展农业生产很内行,想法新,思路广。”走进村委会的村民周立辉插言道。
周立辉是村里的种粮大户,他介绍说,为带领农民调结构,张书记帮助联系,使村里与绥化市一家农产品公司签定了高粱种植收购合同,从种植到田间管理,都由订单收购公司技术人员实施统一指导,许多农民不种玉米改种高粱了。全村发展订单高粱3000亩,其中周立辉自己就种了750亩,现在就等着秋收后稳稳赚钱了。
听着介绍,记者仿佛看到了村民们喜获丰收的幸福与快乐场面。
(4)
贫困户住房困难,协调上级部门,为农户申请房屋修缮资金帮助修缮;贫困户有病,协调民政部门,为贫困户申请救助资金救治;贫困户孩子上不起学,从家里拿出钱,约定“从小学一直帮扶到中学”……村民把张春一当作朋友,村民家里遇到大事小事都愿意找他拿主意、想办法。
村民家里嫁女儿、娶媳妇、上房架,张春一忙里忙外帮着张罗,献上贺礼表示祝贺;春节了,农民杀年猪了,请他吃顿饭,张春一却婉然谢绝了。
贫困户邵福义到村委会给张书记送来三穗刚烀熟的鲜玉米,收下群众的真情实意,张春一趁着回市里的机会,买了一双新布鞋送给邵福义。一直到现在,邵福义还是逢人便讲:“张书记给我买的布鞋,我还没舍得穿呢!”邵福义的话语,隐含着一个普通农民对党的基层干部的信任和感激之情!
记者手记:
头顶一片天,脚踏黑土地,走田间,访贫困,凭借“可乐煮面”的信念,第一书记张春一在新利村找到了人生价值的支点。
舍小家,为大家。与村两委班子携手,引领村民调结构、促增收、奔小康,平凡的张春一用满腔助农情怀,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爱民和责任意识,践行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新形象,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和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