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智并非干燥的光》
赵青新
《理智并非干燥的光》是应奇的第三本随笔集。身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应奇的一大爱好就是在学术专著之余,信手写些小随笔,一来二去,渐渐积累了很多文章,部分先前在京城某报专栏刊登,如今归拢一处,倒也算是给它们寻了一处安稳的家。
全书分两辑。辑一记录生活所思。写人、叙事、访友、寻书,无拘无束,自在欢喜。
辑二记录学术偶得。法度较前者森严,可以当作小论文来品读。
应奇近日参加了华师大组织的“书斋内外的政治哲学”,他认为其中既包含着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维度,更蕴含着理想与现实关系的维度。以此观之,本书恰体现一个学人在书斋内外,对理想与现实的诸般思考。
苏珊·桑塔格说:“一本书不仅是世界的一个断片,它本身就是一个小世界。”就应奇的小世界来看,已然大半被书占领。书声不绝,书影随身,读书浸淫骨髓。不管到何处、做何事,自然而然都会与书本相系。以书籍观照人事,以人事印证书籍。
与书名同题的那篇文章,是对英国哲学家、作家瑞·蒙克所撰写的《罗素传》的评论。
应奇的书评跨越了原著的阈限,在对罗素漫长的心智人生的澄清和提炼的同时,将罗素与维特根斯坦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并且深入挖掘了罗素对中国的影响。
该书我亦读过,然而我极疑心读的不是同一本了,学识上的差距令我倍感羞愧,也对我多有启发。好的书评,是需要打通各处关节的,基于原著而又超拔原著,其结果会把文本阈限的框架向外极大地拓展。
书中收录多篇书评,于我都是好的学习。引我起感触的,还有那些书滋味、书生活的片段。应奇足迹到处:北京、台湾、杭州、姑苏……且去淘书。这种举止,读书人都能领略。
每座城里都藏着老书铺,老书铺里藏着旧时光,旧时光刻在泛黄的书页里,忽而被你发觉、捧将了出来,那种欣喜是能点燃人的双目的。应奇描述自己捡漏拾得史华慈论严复的专著,居然还是哈佛1964年的初版本,勉强抑制激动、故作镇定询价的场景,真真让人会心一笑。
不免心中亦戚然。因前面有一篇,叫作《重访“豆瓣”》。“豆瓣书店”是学人眷恋之地,抵京必访,淘书会友皆有处所。然则小书店在商品大潮中摇摇晃晃,几度搬迁,听说这家书店最近再度遭遇坎坷。难道,果然是偌大的城安放不下几张小书桌了吗?
幸而,书桌尚可放置在心里。月夜清辉,向隅而坐,古今中外,神思驰骋。
应奇探讨“自然与公正:中西哲学之共通主题?”,辨析“等待”之“等待”、“扬弃”之“扬弃”,从“新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之再出发”,摸索“作为一种跨学科实践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追忆叶秀山、余纪元、吾金教授等学人的交往。
应奇以多元并存的方式阐释中国近代哲学的体用不二和辩证思维传统,映射了学界对于中西哲学或中西智性演进历程的体认。这些学术小品当是束束星火,聚沙成塔,待得他日化作厚厚的专著。
人文学者讲究“案头功”,厚积薄发,首先要具备对已有文献的大量占有,以及吸收和理解、查阅和检索、比较和辨析的能力,此外还要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和清晰的文字表达能力。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偶尔会读几本学术论著,我有个感觉,国内的很多学术著作常让人觉得拗口且晦涩,非常之高冷,似乎就是面向小圈子的探讨,并未有丝毫大众普及之用意,我以为,好的学术著作,不妨深入浅出,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
应奇的文章,雅俗共赏,对哲学有点兴趣的读者便多了敲门砖、登阶石。
孔子曾教导弟子:“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用之于实践。”
就此而言,我觉得应奇的文章兼具学术标准与亲切感,这或与他平日喜读“无用”之书,写“无用”之文有关系吧,把严格的学术训练融入自然的写作风格,在书斋内外得以寻获安身立命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