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双鸭山新闻网  >  双鸭山文化  >  散文
赶花人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7-06-12 08:38:47

郝向阳

  时序匆匆,不经意间春天已化为一抹丽影悄然离去。就在群芳飘零之时,洁白的槐花却迎风怒放了。

  我居住的小城向南不远,是广袤无垠的黄河滩,其间点缀着几个长满槐树的村落。别处的槐树星星点点,这里的槐树却触目可见,房前屋后,墙角路边,蓊蓊郁郁的到处都是。每逢槐花开时,村子里便像打翻了一大瓶香水,弥漫着醉人的槐花香。

  这浓郁的花香吸引着我,也吸引着一群勤劳的养蜂人。每年四月底,这些养蜂人便如约而至,在村民的院门外摆开蜂箱,搭起帐篷,开始为期半个月的客居生活。

  我结识了其中一对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们的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不想让他们再出来受苦,可他们养了一辈子蜜蜂,已习惯了这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对蜂儿产生了深深的感情,总难以割舍。

  老两口很健谈,从他们口中,我了解到不少关于蜜蜂的掌故。蜜蜂产品全都是宝,很多人只知道蜂蜜营养价值高,却不知道花粉、蜂胶、蜂王浆也都是养生保健佳品,而且比蜂蜜贵得多。那些工蜂就像勤快的小姑娘,每天不停地忙碌,采花粉、酿蜂蜜、喂幼蜂、搞卫生……直到离世那天,才饱餐一顿,然后找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死去,绝不把自己的尸体留在巢中,连累别人。

  我还认识了一对正在摇蜜的中年夫妇。他们养了一百多箱蜜蜂,规模在这群养蜂人中是最大的。每年十二月他们便赶到湖北荊门培养幼蜂。寒风凛冽,群蜂将它们的蜂王妈妈紧紧护在当中,然后一层一层围起来,轮流换位,互相取暖;夫妇俩则每天晚上给蜂箱盖上厚厚的稻草垫来保暖,第二天早上再撤去。因花还未开,蜂儿无花蜜可食,需人工喂之,为降低养蜂成本,夫妇俩改蜂蜜为白糖,即便如此,两三月下来,也要喂两吨多白糖。早春二月,河堤上开始出现零星野花,接着各种花次第开放,夫妇俩带着蜜蜂,赶着油菜花、槐花、荊条花的花讯一路向北,辗转于湖北、河南、山西等省之间,四、五月份赶的正是这槐花讯。由于每个地点的花期只有十五天左右,他们需要不停地转场。蜂场大都在荒郊野外,生活条件自然十分艰苦。

  养蜂完全靠天吃饭,有时长途跋涉到一个地方,如果不巧遇到连绵雨天或多日大风,蜜蜂无法采蜜,就会赔进几千元钱,这一趟也就算白跑;倘若一年里遇到两三场这种情况,这一年就等于白干。即便如此,夫妇俩也绝不往蜂蜜里掺假,良好的信誉使他们拥有了很多老客户。

  夫妻二人每年要在外面忙碌、奔波到九月份,才能回到家中,只在家里待两个多月,就又该上路了。辛勤劳作之余,他们会特别想家,好在现在有了手机,想家时可以给家人打个电话。

  没想到芬芳的槐花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动人的故事,甜美的槐花蜜中凝聚着无数蜜蜂与养蜂人的艰辛付出。

  这些蜜蜂,寿命长的不过两三个月,短的只有二十多天,但它们任劳任怨,不停劳作,奉献良多,索取甚少。这些养蜂人,拋家别舍,逐花而居,风餐露宿,四海为家,过着游牧般的生活,但为世人提供了各种蜜蜂产品,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保障了家人生活的衣食无忧。蜂与人栉风沐雨,相依相伴,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组成一个和谐的赶花群体,成为神州大地上一道流动的风景。

  不知世间还有多少这样的赶花人,他们放弃了个人享受,用勤劳的双手和睿智的头脑,酿造着香甜的生活之蜜,给家庭、给社会带来暖暖的幸福。

  细细想来,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人生路上的赶花人……

作者:    来源:    编辑:王不也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