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挨饿的滋味
//shuangyashan.dbw.cn  2017-04-25 08:29:27

岳守文

  经常挨饿是什么滋味?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能回答上来。只有年龄在七八十岁以上挨过饿的老年人,才深有体会。

  这些人,旧社会挨过饿,建国后,1960年至1962年,我们国家正处于3年自然灾害时期。不是旱灾,就是水灾,还有虫灾。还有个别地区的领导干部,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搞浮夸风,什么农业放卫星,亩产千斤粮食,根本没有那么一回事。实际上是农民种地,产量很低,收获的粮食去了交公粮以外,自己家人还不够吃呢。而城市居民每月每人定量为30斤粮食,还得节约3斤。实际上每人每月只能吃上27斤粮食,平均每天只有9两粮食吃。豆油每月每人只供半斤。加上当时的畜牧业因为没有饲料,养不起猪牛羊、鸡鸭鹅。所以,人们就吃不上各种肉类、蛋类。

  人们吃不起怎么办呢?就到山上挖野菜吃。还有的把榆树叶、榆树钱撸下来与玉米面掺在一起,做成菜团子吃。还有的把豆饼、豆腐渣、甜菜渣子等与玉米面掺在一起熬粥喝。就这样,也填不饱肚子。

  饿得人们心力交瘁、心如刀割、心神恍惚、面黄肌瘦、四肢浮肿、四肢无力,工作起来也是无精打采,没有干劲。这就是挨饿的滋味!

  我当时只有23岁,还未结婚。正是年轻力壮能吃的时候。每天只有9两粮票,平均每顿饭只有3两粮,怎么能吃饱呢?有一天,下班到食堂吃饭,喝了两碗玉米面糊糊,回到独身宿舍后,看一会书后,心慌意乱、饥肠辘辘、心如刀割。实在忍不住了,我就又去食堂一连喝了一两一碗的七碗玉米面糊糊,终于把肚子撑饱了。可第二天只剩下二两粮票了,只有吃一顿饭了,你说能不饿吗?

  1961年,我处了一位对象,她是市第二百货商店店员,是市商业系统篮球队队员。每月多给10斤粮票。她吃不了,每月只用七八斤粮票,使我终于度过了挨饿的苦难日子。虽然我老伴已病故9年了,但我始终未找新老伴,还时时刻刻地怀念她,因为在危难之时,她救了我一命。

  1963年,我们国家实行了恢复、调整、提高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恢复的非常快,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有了明显地改善,能吃饱饭了,不再挨饿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吃香的喝辣的,可以用丰衣足食、鲜衣美食来形容。你看,每家的餐桌上,每顿饭最少两个菜,一荤一素。每到双休日,阖家团聚的时候,餐桌上摆满了鸡鸭鹅、鱼肉虾,还有各种鲜菜、水果、各种酒水,特别丰盛。你再到各大酒店看看,什么结婚宴、生日宴、朋友宴、战友宴、学子宴,满桌子山珍海味,满桌子各种酒水。大家边吃边喝边唠。吃饱喝足了,便扬长而去,剩下的饭菜,打包的很少,大部分都扔掉了,多可惜呀!真是惊人的浪费呀!

  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人民群众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从自己做起,要勤俭过日子,不要铺张浪费。只有这样,才能国富民安。

  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书中,有这样的话“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人们要时刻想着衣食是来之不易的,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不应该随便浪费掉。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一针见血地告诫人们要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只有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国家的各项事业才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突飞猛进,我们的人民群众才能幸福安康。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