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印
敬重,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敬重,是一种临界的情感;
敬重,是一种抵达的灵魂;
敬重,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
敬重,就其思想蕴含的真谛而言,虽然它只是属于精神内核的一种境界,但它在物质层面的外在却是同样体现着客观存在的一种命意,也是在普遍和日常中最能随处可见、随时可遇、随便可能突现出来的既属于精神层面又属于物质层面的小事或问题。在这一点上,它的解释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敬饭有饭吃”、“敬衣有衣穿”。当然了,也会是“敬人有人敬”而得到别人的敬重。只不过这种命意的解释现在被人们久远地忽视了,甚至是不以为然罢了,并以为这类俗语或家训式的小事或问题是关乎不到生命的哲学及临世的态度,甚至连最起码的节俭之意义都没有认识到,这不能不承认是人的一种悲哀,一种知荣懂耻的丧失。
敬重,说到底是敬重自己。
试想,你敬重了别人,别人自然会敬重你,要不怎么老百姓都懂得“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道理。因为这恰恰符合了“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语)的古训哲思。在大千世界和不断变迁的世事纷纭中,人必须要学会敬重别人而忘掉自己,要时时刻刻的记住别人而知道自己是何以成为自己的。
敬重与信任,犹如玫瑰花上的一滴洁净的露珠。请不要把这一滴露珠抖落,要珍惜敬重与信任。这也就是说,要珍惜和信任一个人对你从不加防备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语)敬重,即恭敬、尊重。也就是真正的从心里重视、敬重、仰慕和敬重与佩服,继而有热爱与学习的自觉情感。但敬重绝不是敬畏,敬畏是即敬重又有害怕的意味。敬重,是一种很自觉的力量和很自律的行为。敬重的思想内涵是尊敬和尊重,而其内核和深涵中则兼而有之地体现着对老人或年幼儿童的敬重,这也就是全社会总在提倡的和人们经常所说的那句老话,“尊老敬幼”便是此意。尤为是对含辛茹苦勤劳一生的父母的敬重与回报,对事业卓著贡献重大的人的真挚情意和对其劳动创造的尊重。
说一件真人真事或许就能看出敬重的力量,也能很好地诠释“敬重”这个词汇的伟大意义。
德国的贝多芬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一位深受世人敬重的杰出的音乐家,他在音乐创作上的重大贡献,不仅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首开了交响曲、协奏曲、弥撒曲和管弦乐曲的浪漫派的先河,还为人类音乐的文化宝库留下珍贵的原创之作,至今仍在流传不衰。这是在他晚年的一天,走在路上的贝多芬突发乐思,涌上了创作的灵感,便情不自禁的蹲在地上用小石子划起了乐谱。恰在这时有一支送葬的队伍迎面而来,但全神贯注的贝多芬却一点也没有察觉到(因为晚年的贝多芬不仅患上耳聋,而且视力也在明显减退)。这时队伍里有人要发作,但很快有人认出了贝多芬,便兴奋地告诉大家:“他就是那个整天为我们创作美的人,他是音乐家贝多芬。我们先不要惊动他,让他写完,说不定那又是一首让我们喜欢的音乐作品。”于是,这支送葬队伍的人就鸦雀无声地等着他……
这种敬重,不亚于爱因斯坦说过的那句“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难道不是这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