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文明区”纪实
记者 杨军 赵宏伟
引子
文明是什么?有人说,文明是一种美,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行为;有人说,文明是路上相遇的微笑,是朋友有难时热情的帮助;也有人说,文明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见有人轻轻地扶起摔倒的老人……更有人认为,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社会需要文明,进步离不开文明。在转型发展的双鸭山下,在环境优美的安邦河畔,尖山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依托五个文明建设,围绕“一创两建”,从创建文明城区、推进志愿者服务、创新星级社区入手,使文明建设花红果硕,居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A
创建文明城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路宽了、灯亮了、水清了、城绿了、景美了,老百姓高兴了……这是尖山区居民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尖山区把创建文明城区,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改善民生质量的“民心工程”,全区上下高度重视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把文明城区创建与经济发展摆到同等重要位置加以推进,全民发动,攻坚克难,创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有力地推动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以前,在尖山区曽流传着“两双鞋子走路”的故事,说得是尖山区背街巷路年久失修,棚户区居民下雨天出门都要备好“两双鞋”,一双鞋走泥路,一双鞋走好路,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可谓苦不堪言……
一直以来,随着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整体面貌得到较大改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背街小巷存在着路难走、灯不亮等情况,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
为改善居民环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尖山区坚持“政府发动、政策调动、舆论带动”四轮驱动方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按照“路平、灯明、水畅、街绿、面洁、民乐”十二字要求,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面打响了背街巷路改造会战。建设部门充分发扬“5+2”和“白+黑”精神,采取领导包保办法,抢时间、抢进度,起早贪晚,加班加点,对要拆迁的小区巷路采用红砖铺设,永久路用水泥硬化施工。
近两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共改造背街巷道343条,打通23条“微循环”路,改造休闲广场1000平方米,修建休憩凉亭1个,拆违面积约9000平方米,新建垃圾收集点42个。安装太阳能、LED路灯74个,其中针对电大路与农行路连接处接电线不便利,安装了20盏太阳能路灯。一些老街口安装射灯,实现了一盏灯照亮一条街。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文明树新风等为主题,以新旧照对比、漫画、大字报、小故事等形式,利用宣传图版、宣传栏、手工绘画等载体,在建设路、电大路、矸石热电厂、长安社区等居民聚集区制作公益广告宣传板100余块,手工绘画墙体300余平米。通过生动活泼的宣传展示,极大地渲染了小巷文化氛围,提升了居民文明素养,为创建文明城区打下坚实基础。
为美化环境,在背街巷路闲置的裸露地方,砌成标准美观的花池子,种植灌木、乔木等花卉品种。2015年全区绿化总面积1.9万平方米, 2016年重点对4所小学、3个小区、14块地块以及双桦公路两侧开展集中绿化工作,共种植银中杨、杏树等乔木及丁香、五角枫1792余棵,红瑞木、金叶榆等灌木约14.1万株,种花约5万平方米,地被3.9万平方米,绿化总面积6.5万平方米。
城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分层次、有计划、按步骤、抓推进。将网格内的市场、学校、医院、商超、景区、广场及楼道、小区、庭院等全部集中纳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填补空白,形成“网上有格,格中有点,点上有事,事上有人,人人有责”的城区建管格局。
B
推进志愿服务——促进全区文明进步
如何让青年人,成为文明的自愿者、创新者、开拓者、践行者?怎样在雷锋精神光辉映照下茁壮成长呢?
尖山区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暖心工程”和“邻里守望、情暖双鸭山”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全区志愿服务“三化”建设,积极为志愿服务搭建平台,为文明志愿者指导服务。
建立了“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贴心牵手解急难”志愿服务窗口,设立了“贴心牵手救急难”公众微信号、建立了“部门联动、社会互动”的“解急难”工作机制,实现“阳光救助”,形成“救急难”合力,取得“救急难”实效。
在实施“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中,共有900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党员“户对户”帮扶对子,并通过帮资金、帮技术、帮项目,使贫困居民在脱贫致富的路上看到了“曙光”。
坚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送岗行动”、“民营企业招聘会”、“春季招聘会”、“农民工就业服务专场”、“大学生就业服务专场”等各类招聘活动,经常举办商务礼仪、家政、月嫂、计算机、居家养老护理等内容的技能培训,年采集用工信息2400多条,职介服务8016人。
两年来,全区累计城镇新就业人员8334人,新增就业7485人。先后组建了福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有为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有限公司和利民再就业服务有限公司三家区属国有企业,拓宽了双矿分流人员就业渠道。
同时先后举办了十九届“爱心助学”活动,发放爱心助学资金550余万元,使2100多名贫困大学生圆了求学梦,爱心助学活动已成为尖山区的“民心工程”、“品牌工程”。
常年组织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各类暖心志愿服务活动,为贫困家庭、空巢老人送衣物、送米面,把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目前,全区各类志愿者已超过4万人,各类志愿者团队近350个,在省志愿服务平台发布活动次数1000多次,参与活动次数达18000余次,参加志愿者人数累计2万余人次。
C
创新“星级”社区——倾心服务辖区群众
如何让居民感受到推进社区建设的成果,如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幸福感,如何来创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社区,成为尖山区推进幸福社区创建活动日夜思索的课题。
2016年,尖山区按照“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要求,以打造“社区安全又舒适、邻里友善互关心、社区事务齐参与、社区幸福共分享”为目标,创新推进幸福社区创建活动。
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服务功能,建设了一站式民生服务大厅,将民政、医保、就业等24个窗口单位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建成了福悦湾社区、南山社区、社保社区,3个千米社区,实现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邻之馨多功能服务厅、邻之美文体活动室、邻之居居家养老服务站、邻之文图书阅览室、邻之趣儿童之家等,极大地方便了百姓,赢得了辖区百姓的一致好评。
同时将“十星级”文明社区、文明村创建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品牌项目抓出特色。精心评选出学习星、先锋星、生态星、管理星、文体星、和谐星等十星级文明社区和文明村。并以“星级”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型标准化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从星级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的创建,到楼道文化、广场文化到居民读书、阅读活动和文明礼仪传承,让居民的思想跟上了创建幸福社区的总要求。
尾声
2017年,尖山区以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目标,坚持加快“宜居宜业文明区”建设,继续加强五个文明建设,着力在惠民利民上实现新突破。
以巩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区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扶持业余性群众文艺团队发展,采取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
牢固树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发展冰雪经济的战略思维出发,进一步强化冰雪产业、冰雪文化,努力把“冷资源”打造成“热经济”。
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继续开展“道德模范”选树、“十星级文明社区”评比等活动,全面彰显“崇德尚文,创新图强”的“尖山精神”,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和谐奋进的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