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竹简学》
彭忠富
孔子晚年喜《易》,韦编三绝,堪称读书人的楷模。先秦时期,文字多写在竹简上,一片竹简少则八九个字,多则几十个字。竹简主要用作文献、文书等,将其编缀后的形状便是汉字的“册”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孔子能够把缀连竹简的熟牛皮绳翻断,足见他在《易经》上倾注了不少心力。
竹简上当然不只是《易经》,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应该也是通过竹简这种载体加以保存和传播。因此,我们要研究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竹简绝对不能错过。1970年代发现的新出土文献,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银雀山汉墓竹简,为以两个《孙子》为首的兵学思想研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马王堆汉墓帛书,则推进了《老子》及道家思想的新研究;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研究秦的法治及法律思想的实际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但是为思想史研究带来翻天覆地变化,且影响更为深远的,却是1990年代以后发现的竹简群,包括郭店楚简、上博楚简、清华简等,均为战国时期的文献,其中蕴含着大量信息,值得我们探究。汤浅邦弘是日本著名竹简研究专家,研究领域以中国思想史研究为主,现主要通过解读出土竹简文献研究诸子百家思想,出版著作多种。《竹简学》作为汤浅教授在中国大陆出版的首部专著,涵盖了他2006年 至2013年的有关出土文献方面的重要论著,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近年来汤浅教授竹简研究的精华。
全书图文并茂,分为三部分:一是以儒家思想与古圣王的传说为题,以上博楚简与清华简为中心,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史以及尧舜禹及周文王等古圣王的传说加以考察;二是以王者的记录与教诫——楚王故事研究为题,以上博楚简中富有特色的六篇楚王故事为主,对其特色、文献性质加以分析;三是以新出秦简、汉简中体现的思想史为题,以岳麓秦简、银雀山汉简、北大简为主加以分析,其内容分别涉及占梦、军事、《老子》等思想史课题。以上三个部分论述题目各有不同,但均围绕先秦至秦汉的重要思想史问题进行探索。
以“君子”这个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词语之一为例,作者以近年不断被公开的战国楚简为线索,对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加以考察。书中探讨了在战国楚简中频繁出现的“君子”一词的用法,并且综合以《论语》为首的传世儒家文献,对其中“君子”的含义进行了重新考察。所谓“君子”,不是仅仅把具有高尚人格者作为一种理念型的东西提出来,而是显示了儒家自身迫切追求的“从政者”形象。而其“君子”的具体形象,则可以说很有可能是强烈地意识到了孔子的形象。
《竹简学》是近年日本学者在简牍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全书视野广阔,论述精到。汤浅教授的文章,一向极为简洁明快,语言韵律感较强,且整体上深入浅出,尤其擅长以大量例证说理,论证丝丝入扣,极具可读性。本书得以翻译出版,不仅便利于我国学者的参考借鉴,而且对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先秦秦汉时期社会、思想与文明的状态和特征,极有帮助。
|